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世纪百强069 《地之子》作者:臺靜農【EPUB】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2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之子》名列 世紀百強 第六十九。作者臺靜農(1902年—1990年)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丘縣葉家集鎮人,長期寫作,精於書法,筆名青曲、聞超、孔嘉、釋耒等。
  中學畢業後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旁聽,後轉至北大國學研究所半工半讀,其間積極參加魯迅支持和影響的文學社團未名社,和韋素園、李?野、李何林結為好友。二十年代後期在《莽原》半月刊和《未名》半月刊發表一系列短篇小說,並於一九二八年集結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地之子》,為魯迅所賞識,以為是「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地之子》多取材於鄉間貧苦農民生活,風格樸實,如實的描繪了一幅幅人間悲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鄉土文學的代表作。
  在大陸時期,弱冠之年的臺靜農滿腔熱血,透過文學創作來描寫青年革命先驅者的慷慨激昂,歌頌生命向崇高理想奮進的高貴精神,卻因與魯迅等人情誼深切,而被當局視為反動分子,遭受過三次牢獄之災;來台之後,擔任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長達二十年,造育英才無數,退休後更專事書藝,卓然成一代大家,留予後學難忘的文人典範。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十一月九日,病逝臺大醫院,享壽八十九。
  〈臺靜農的短篇小說〉劉以鬯
  雖然小說的風格與魯迅頗為接近,臺靜農是不被視作魯迅門徒的。如果將〈新墳〉與〈祝福〉同時閱讀的話,我們不會發現其間存在著太大的距離。祥林嫂是一個苦命女人,四太太也是。使我們感到意外的是,無意從事小說寫作的臺靜農,竟出版於一九二三年,《徬徨》出版於一九二六年。五十多年來,魯迅在小說藝術上的成就一直受到重視;而臺靜農在這方面的表現卻一直被忽視了。這是不公平的。不過,批評家不公平,魯迅倒是公平的。在評論臺靜農的小說時,他說臺靜農〈貢獻了藝術〉。
  「藝術是要表現的」威廉說:「而且要激動感官的」。臺靜農常常描述痛苦人生,使小說具有激動情緒的力量。與魯彥的小說一樣,他的小說也充滿悲傷的感情與陰暗的色彩。魯彥是師承魯迅的。
  確定臺靜農小說受魯迅小說影響的程度,並不容易;不過,臺靜農在風格上受魯迅影響,應該可以肯定。魯迅喜歡用數字做小說人物的名字;臺靜農也有同樣的愛好。魯迅筆下的人物:〈明天〉裡的單四嫂子、益皮阿五、王九媽;〈風波〉裡的六斤、九斤老太、七斤嫂、八一嫂;〈兔與貓〉裡的三太太;〈祝福〉裡的魯四老爺、四嬸;〈肥皂〉裡的四銘、四太太;〈長明燈〉裡的莊七光、六順;〈高老夫子〉裡的黃三;〈孤獨者〉裡的二良、三良;〈離婚〉裡的莊木三、八三、七大人--例子很多。臺靜農小說裡的人物也有不少以數目字為名字的:〈懊悔〉裡的孟一;〈天二哥〉裡的天二哥、爛腿老五、汪三禿子、吳三瘋子、吳六先生、王三;〈紅燈〉裡的王五、吳二姑娘、三千七、張三,〈新墳〉裡的四太太、張二爺、蕭二混子、吳六先生、五爺、昂三、老七、王九、劉二爺;〈燭焰〉裡的吳三爺;〈棄嬰〉裡的張四爺;〈拜堂〉裡的汪二、吳三元、趙二嫂、齊二爺;〈吳老爹〉裡的一點紅、張三、汪三,〈為彼祈求〉裡的陳四哥,〈蚯蚓們〉裡的張三炮、吳二拐、楊二哥、蔣三星、周三、范五、劉六蹩子;〈負傷者〉裡的張二爺、洪三、秦三、魏五等--。
  臺靜農小說不但沒有繁複的線索;而且能夠選擇適當的場景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然後從小人物的小事件中,深刻地表現沒落社會的生活面。臺靜農對這些愚昧無知的小人物寄予的同情,常在小說中成為抨擊黑暗現實的一種力量。他所描寫的多數是人與命運的鬥爭。〈燭焰〉裡對那枝左燭的敘述,令人懷疑他是個宿命論者。雖然好幾篇小說都寫迷信,卻不表示他與筆下人物有同樣的迷信。在鬼節之夜將紅燈放在河中(〈紅燈〉)或叔嫂結婚跪拜亡魂(〈拜堂〉),都是藝術手法,可以增強小說的感染力。
  比〈紅燈〉、〈拜堂〉更感人的,是〈蚯蚓們〉。這篇小說寫窮人在荒年賣妻的慘事,寫得很成功。在現代中國短篇小說中,類似的題材也是有的。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寫貧窮男子將妻子典給沒有兒子的秀才;羅淑的〈生人妻〉寫一對賣草的夫婦因為生活困苦,丈夫將妻子賣給山那邊的胡大。這三篇小說都很動人,都能激起讀者的情緒,尤其是〈蚯蚓們〉的結尾,寫孩子向李小索錢,與〈生人妻〉中男的將銀髮簪拿給女的,異曲同工,感人至深!不過,羅淑的〈生人妻〉發表於一九三六年出版的《文季月刊》;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寫於一九三○年一月二十日,而臺靜農的〈蚯蚓們〉則寫於一九二六年。三篇小說都是五四以來的重要收穫,〈蚯蚓們〉寫得最早,因此最值得重視。
  另一個賣妻的故事,是〈負傷者〉。這裡的傷,顯然是雙關的,除了腿「傷」外,還有感情上的「傷」。主角是一個「可憐而愚鈍的人」,因為老婆偷漢,被「老婆的野漢子打傷了」,「被幾個警察擁到署裡去」,在署長威逼下,打了手記,以二十塊大洋(實收十七塊)將老婆賣掉,不但遭人奚落,還弄得無家可歸,「沉浸在狂怒的火焰裡」,「黑夜行兇」,被警察「捆了,又捆」--這個故事,與《金瓶梅》有點近似。臺靜農將那個可憐蟲寫作「吳大郎」,也許有意寫個現代「武大郎」。
  這篇小說中。署長「撈油水」一節,寫得非常生動,再一次證明臺靜農小說藝術的高超。
  手法雖好,寫出來的小說不一定篇篇都是佳作。不過,臺靜農小說篇篇都能遵守短篇的規律,凡是每一位細心的讀者都看得出來的。中國現代小說家寫的短篇小說,多數不是「嚴格意義的短篇」,茅盾的〈春蠶〉、老舍的〈月牙兒〉、李劼人的〈兵大伯陳振武的月譜〉、落華生的〈春桃〉、蕭軍的〈羊〉、陳白塵的〈小魏的江山〉、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吳組緗的〈樊家舖〉--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很多。而臺靜農的短篇,不但轉機與高潮都有適當的安排,「結」與「解結」也能處理得很好,而且用字經濟,對白簡短而含蓄,環境描寫也能做到不濃不淡,顯然是依照短篇的規律來寫的。他的短篇,除了明確的題旨與完整的結構,對細節也常有突出的描寫。〈吳老爹〉中少主人用「街上行乞的口吻」向吳老爹要飯喫;〈棄嬰〉中的〈我〉用手杖擊打吃嬰屍的野狗;〈為彼祈求〉中陳四哥少年時的不幸等等,都是寫得很好的。
  〈為彼祈求〉與〈蚯蚓們〉、〈負傷者〉、〈吳老爹〉、〈燭焰〉一樣,也是寫可憐蟲的愚昧與無知;不過,這個被「痛苦磨滅了一生」的陳四哥,比吳老爹、李小、翠兒、吳大郎更可憐。陳四哥的「一生都為苦痛失望所佔有」,祇有死亡才是他的幸福!
  臺靜農的世界是一個病態的世界。他所見到的現象,都是可怕的現象。因此,他的小說裡的人物多數是在痛苦中生活的。唯其痛苦,才會肯定「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他們對鬼神的承認,使他們相信穿了大褂的鬼魂會跟著紅燈遠去,守在浮厝邊的四太太會招呼別人喝喜酒,失去父母的孩子說不定會尋著天國的歷程﹒,香案上的燭焰象徵生命,內心不安的人需要給陰間的鬼魂磕頭--臺靜農用尖銳的筆觸寫出這些故事,不但描述人世的陰暗與世道的艱難;還否定並抨擊了根深蒂固的落伍觀念。鬼魂雖不出現在小說中,卻盤據著小說人物的腦子。對於臺靜農,這些不出場的鬼魂正是營造氣氛的主要原料。大了肚子的汪大嫂在半夜子時拜堂,大大地加強了小說的氣勢。當小說發展到頂點時,「給陰間的哥哥也磕一個」,實屬點睛之筆。半夜拜堂,表示汪二與嫂子成親是一件既要遮醜又必須讓別人知道的事。加上細緻的環境描寫,給喜事塗上陰森的色彩,由於用墨適度,襯托得相當巧妙。這樣的短篇,如果是魯迅寫的話,早已獲得許多人的讚賞。
  重視魯迅的小說是應該的,忽視臺靜農的小說,幾近浪費。像〈蚯蚓們〉、〈拜堂〉、〈紅燈〉、〈負傷者〉這樣的小說,都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的寶貴收穫。我認為臺靜農有些短篇已超越魯迅達到的水準。除了〈蚯蚓們〉、〈拜堂〉、〈紅燈〉、〈負傷者〉,寫得很成功的,還有〈燭焰〉、〈棄嬰〉與〈吳老爹〉。
  〈燭焰〉寫沖喜。
  關於沖喜的題材,在中國現代小說中並不陌生。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篇小說寫於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相當早。二十年代,中國小說家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樣深刻地描繪出來,魯迅之外,臺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臺靜農在描繪舊社會的病態時,刻劃了人性。〈燭焰〉中的翠姑,是個被「拖送到惡命運的領土去」的可憐蟲,任由別人擺佈,懦弱得祇會用哭聲表示絕望。
  〈棄嬰〉是一篇感情小說,糾葛起自道德的壓力。這種糾葛的形成與R.H.戴維斯在「我那聲名狼籍的朋友,李根先生」這篇小說中所描繪的並不相似。李根在逃逸時,將命運與嬰孩聯在一起,〈棄嬰〉中的「我」卻是在第二天見到滿身野狗牙痕的嬰屍才揮杖打狗的。這一段描寫最殘酷,也最逼真,是整篇小說的頂點,使易感的讀者在無法抵禦的恐怖氣氛中毛骨竦然。尤其是結尾那句「野狗瘋狂咀嚼的聲音」,令人難忘。
  技巧更圓熟的,是〈吳老爹〉。吳老爹是「一個平凡的老人」,「沒有什麼光榮的過去」,從十四歲起就在羊鎮一家油鹽店做事。「他的雙親死得非常的早」,「沒有姊妹,沒有兄弟,只是獨自一人在這人世間。」--通過這樣的一個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臺靜農寫出一篇動人的小說。小說格局嚴密,情節的發展很有層次,成功地描寫了一個可憐蟲的情感與忠誠;同時刻劃了少主人的荒唐與愚昧。兩個人的行為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效地突出了事件的悲劇性。當佈局發展到頂點時,讀者的感情隨之激起,一方面憎恨少主人的愚昧;一方面對必須抱著孩子回娘家的少主母寄以無限的同情。但是,最令人難受的莫過於那個沮喪的,沒有家而將別人的家視作家的、無路而又非走不可的吳老爹。這是一篇傑作!
  不過,在數目不多的短篇中,臺靜農與大部分小說家一樣,也會寫過失敗的小說。發表在《語絲》第四十一期的〈懊悔〉,縱有諷刺意味,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至於發表在《莽原》第二卷第七期的〈苦杯〉更是一篇令人失望的小說。這篇小說不但題材庸俗,而且表現手法也很低劣。尤其是結尾的那句〈我愛,我要Ki--〉,讀後雞皮疙瘩盡起。KI而不SS,像是含蓄,卻極肉麻。
  孫伏園曾指出:貫串在魯迅小說中的,是「輕淡的幽默」。又說:〈這『輕淡的幽默』裡包含著『輕淡的諷刺』與『輕淡的詼諧』。〉臺靜農小說也有「輕淡的幽默」,祇是更加輕淡。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寫的〈電報〉,就是一篇含有「輕淡的諷刺」與「輕淡的詼諧」的小說。在〈電報〉中,臺靜農企圖把握抗戰時期某種人物的性格與心態,塑造出一個戰時腐敗份子姜景行的形象。這個人物與華威先生不同。華威先生是個「救亡要人」;姜景行則是祇會空談的「救亡理論家」。此人雖然有個商學博士的銜頭,「卻以政治家自許」。因為「跳不上政治舞臺」;祇好希望「隨侍岳父努力於實業的發展」,言行相悖,是個現實生活中的小丑。這篇小說的結尾「刺」得有力,一份電報使這個腐敗份子現了原形。
  儘管臺靜農「不大樂於」「細細地寫出」「人間的酸辛和悽楚」;儘管臺靜農是個「先不想寫小說,後不願寫小說的人」;儘管臺靜農自歉「沒有生花之筆」,臺靜農卻寫下了一些優秀的短篇。他的短篇結構嚴密,極少浮文贅詞,題旨明確,能夠將感情傳遞給讀者,使讀者感動。他不僅長於選擇題材,而且具有講故事的本領。他是一位重要的小說家,但是他的重要性被忽視了。
  (一九七九年八月十二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4 13:00 , Processed in 0.1368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