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摄影美图] 隐身57年 24拐失而复得之谜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1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张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著名照片:数十辆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满载着抗战物资,沿着一条多处呈“S”形的公路驶向险峻的山顶。照片首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史迪威的缅甸战役》封面,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照片一经发表,立刻轰动世界,也成为中美并肩抗日的历史见证。从此,二十四拐就成为闻名遐迩的史迪威公路的象征。

六十多年后,站在当年美国记者拍摄24拐的同一地点。

史迪威公路与24拐

“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云南12个县的各族人民自带口粮,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牺牲约三千人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

今天的24拐路面。

1942年初,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企图切断国际社会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迫使中国屈服。在这种情况下,援华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又谋划从印度经过缅甸北部重新修建一条到达中国的公路。

驾车通过24拐。

1945年1月,从印度的雷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滇缅公路的“中印公路”全线打通。蒋介石发表广播词宣布:为纪念约瑟夫. 史迪威将军在缅甸战役及修筑公路过程中的卓越贡献,特将滇缅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在第四拐合影。

消失57年的24拐

名气如此之大的二十四拐为什么直到本世纪才被人们关注,才重又走红世界呢?说来还有一段趣闻。抗战胜利后,这条功勋卓著但路况极为艰险的战时公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1995年,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钟情怀旧的人们希望重走这条战时的公路。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滇缅公路行走,迫切地希望能尽早寻找到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

俯瞰24拐入口处。

摄制组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省交通厅史志办的人士,请他们提出24拐可能的地点。然而,跑了几个来回,把老滇缅公路走了个遍,始终没有发现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所有人都认为24拐应该在滇缅公路上,但却又踏遍铁鞋无觅处,不禁长叹道:“难道它从地球上消失了?”

对小汽车而言,今天的24拐毫无危险。

在无数苦苦寻觅24拐的人群中,有一位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他叫戈叔亚。多年来他一直想弄清24拐究竟在何处?这个路段现在怎样了?戈叔亚走访了历史学家和中、美、日的二战老兵,他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

重型货车是不允许驶入24拐的。

2001年底,戈叔亚通过互联网得知,有一个叫森山康平的日本编辑说,24拐有可能在贵州。戈叔亚受此启发,来年2月,他从昆明来到贵州安顺市。安顺公路管理局的一位中年女同志告诉他:“好像是在晴隆县、普安县或者是六盘水市的盘县之间的公路上见过。”而这些地区都不归安顺管辖。

在24拐入口处合影。

从公路管理局出来,戈想到了一个更简便、更有效的方法:到长途客车站询问老司机。司机们看了老照片后明确告诉他:去晴隆县吧,到了那里说二十四拐,谁都知道。疲惫的戈叔亚到达晴隆县。果然街上的每一个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二十四拐。而且都知道他们这条公路是“美国人在二战时修的”。

在观景台俯瞰24拐。

戈租了一辆三轮车前往寻找,终于看到了这条令他朝思暮想的神秘公路。为了在同样的角度拍摄和老照片完全一样的照片,他爬到对面的山巅上,站在距峭壁边缘不到30厘米的地方,用50毫米镜头拍下了一张和美军记者一模一样的照片。

一条旅游公路通往24拐对面山头的观景台。

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为寻找24拐,戈叔亚已经花费了整整8年。而自1945年蒋介石命名史迪威公路起到24拐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过了整整57年。喜悦的戈叔亚带着几分迷茫说:“这结果来得太容易、太简单了!我苦苦寻找多少年,踏遍标准意义上的滇缅公路全程,访问了那么多‘可能’和‘或者’,结果却是如此的出人意料!”

若干年前,这里还不收门票,人们可以随意在此游玩。

这个小县城,一夜之间名震全国

晴隆,黔西南的一个小县城,东距贵阳160公里,西距昆明280公里。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前,晴隆还是个偏居西南一隅默默无闻的小县城。24拐的发现,为晴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006年,国务院公布“二十四道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晴隆更是一夜火爆华夏。

休闲的当地人。

24拐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呼之为半关,位于晴隆县莲城镇南郊1公里,盘旋于两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鸦关之雄险,早已名闻滇黔,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路过此地,留下“烈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在观景台上。

二十四道拐弯道全长约4公里,从山脚第1道拐到山顶第24道拐之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路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由关口向下俯视,二十四拐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谷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二十四拐犹如巨龙盘山,高耸入云端。今天,乘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全程不用十分钟。

到此一游。

24拐不在滇缅公路上,它的建设也并非始于抗日战争。1935年6月,蒋介石乘追剿长征红军之机,率中央军政大员入驻贵阳,得知滇黔之间并无公路相通,便决定依循平彝、盘县、安南、黄果树之中线古驿道走向修路。到1936年9月,经黔境连通中国东部和西滇边陲的这条国道公路通车。

有关史迪威公路的历史资料。

抗战爆发,仅有5万人口的晴隆县一下子成了军事要地,众多重要机关和因战争需要而设置的军事机构落户晴隆。落后闭塞的晴隆,第一次看见了高鼻子的美国人、第一次上演了电影。战争使这个西南边陲上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超常规地接触到了本应是若干年后才能接触到的事物。

空中俯拍24拐。

1943年11月,美军为适应每月输送1.5万吨援华抗战物资需要,改建二十四拐。将原设计减弯改线,减为21拐(现在若从入口折入的盘山弯道算起,还有24拐)。美军的这一番改造,让一些人误以为24拐就是美国人修建的。抗战期间,它是国际社会援华物资的路上交通动脉,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经“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才能运送到“陪都”重庆。

除了第三拐被山头挡住,其余23拐清晰可见。

当时的晴隆称安南,中国人旧时也把越南叫安南,于是,于是在寻找24拐时,也有人认为24拐不仅是在滇缅公路上,而且应该在越南境内。那时候,大多数国人都把滇缅公路等同视为“史迪威公路”,而美军记者却认为从印度雷多到达重庆的所有公路(滇缅公路+滇黔公路+缅甸段+印度段)都应理解为“史迪威公路”。在发表照片时,就注明24拐是史迪威公路的某个路段。错上加错,国人便误认为24拐应该位于滇缅公路某一路段上。

休闲的当地居民。

然而,最不可思议的是,在人们大张旗鼓地寻找24拐时,贵州人民全然没有察觉到他们的云南邻居在干什么,一幅本属于他们的闻名于全世界的照片,竟然让邻居自豪了半个多世纪。而云南人的情感更为复杂。因为这幅照片已经和云南人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忽然告诉云南人,“孩子”是别人的,这对他们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不管是滇缅公路、滇黔公路还是二十四拐,她们都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精神的物化记载,都是载入史册的不朽篇章。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9 12:05 , Processed in 2.264602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