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摄影美图] 说四大石窟兴衰 看谁是头牌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起中国四大石窟,国人莫不知晓。如果再仔细阅览文献,你会发现四大石窟的开凿年代极为接近。佛教,非中国本土之宗教,学界多数人倾向于两汉间由西域传来。至十六国始,在统治阶层的倡导下,佛教在中国大行其道。特别是北魏(公元386-557)时期,北方忽然刮起了一股石窟开凿热: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公元460年);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麦积山石窟虽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时期(公元392-423年);只有敦煌石窟与北魏不沾边,但开建的年代依然极为接近(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龙门石窟/如歌如嫂摄

麦积山石窟/如歌如嫂摄

云冈石窟

说到石窟,不能不说说鲜卑拓跋氏和这个少数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北魏帝国。鲜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唐代张籍有诗云:“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苏轼亦有诗云“赤髯碧眼老鲜卑”,可见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具有白种人金发碧眼红胡子的特点。公元398年,拓跋珪入侵中原称帝,即北魏道武帝。为了巩固对中原汉民族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图谋南下,鲜卑拓跋氏完全接纳了中原渐趋流行的佛教文化。公元460年,于武周山南麓开山造佛,东西绵延一公里,前后历经七十年,挥挥洒洒镌刻下一部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雄浑壮美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如歌如嫂摄

云冈石窟/如歌如嫂摄

郦道元《水经注》曾这样描述云冈石窟:“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只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崖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云冈石窟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北魏迁都洛阳后,石窟的大规模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但凿窟造像之风在社会蔓延起来。北魏灭亡后,唐贞观年间,曾对云冈石窟进行过局部雕凿。三窟后室的三尊大像,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从这雕刻手法看,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唐之后,开凿之风渐弱。至明代,石窟基本遭荒废。

云冈石窟/如歌如嫂摄

云冈石窟/如歌如嫂摄

龙门石窟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同时也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便屡遭盗凿破坏:唐武宗的灭佛运动、清末和民国的盗卖风潮,以及民国政府为修建道路炸毁大量山麓佛龛,无不令人扼腕。

龙门石窟/如歌如嫂摄

龙门石窟/如歌如嫂摄

龙门石窟虽屡经盗毁,至今仍存有窟龛两千多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三千六百余品,窑龛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是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北魏崇尚以瘦为美,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如歌如嫂摄

龙门石窟/如歌如嫂摄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现存二百余座洞窟、万余身泥塑石雕和超过一千平方米壁画,所绘各式飞天,形态之生动,与敦煌莫高窟如出一辙。麦积山孤峰傲立,矗立无依,所有石窟都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正面镌有三尊硕大的立佛,体相丰润,妙相庄穆,其上下左右,洞窟累累,密如蜂房,在四大石窟中独树一帜。

麦积山石窟/如歌如嫂摄

麦积山石窟/如歌如嫂摄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麦积山石窟最让人称道的是绝壁间临空飞架的栈道,一层层叠相交,惊险陡峻,世所罕见。栈道曾于明代被野火烧毁,此后几百年间,游人香客只能望山兴叹,登临较低的极简洞窟。直到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复原栈道规模。麦积山可谓是多灾多难,除了栈道曾被烧毁外,唐开元年间还曾遭遇毁灭性地震,麦积山中部窟群及东崖上部大面积坍塌,窟群自此被分裂为东西两崖。从此气脉损毁,再难兴旺。大地震发生后,诗圣杜甫来到麦积山,看到的是一派“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的苍凉景象。

麦积山石窟/如歌如嫂摄

麦积山石窟/如歌如嫂摄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之取名,一说莫通漠。曾有僧人路经此地,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开凿洞窟,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另一说,莫者,不可能、没有也,意为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自北魏始,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以快速发展。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无比,武则天时期更建有洞窟多达千余个。而北宋之后,莫高窟渐趋衰落,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年间,莫高窟才重新为人注意。

莫高窟/如歌如嫂摄

莫高窟/如歌如嫂摄

说到莫高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王圆箓王道士。是他发现了藏经洞,是他将全部心智投入到倾颓庙宇的修复工程中,还是他将万卷经书低价卖给了外国人却从未贪一分一银。当清廷从外国人处得知莫高窟的重要价值后,统治者非但不考虑如何地保护它,反而大肆窃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这是敦煌经卷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以至于王道士竟然后悔当初没有把整个藏书都卖给外国人,使之得以在博物馆中得到保护。敦煌文物流失,责任不在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莫高窟/如歌如嫂摄

莫高窟/如歌如嫂摄

我不是石窟石刻的专家,无心也无力评论四大石窟的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他们各具特色,都有登顶头牌的资格。我之所以遍览四大石窟,就是想从石窟的兴衰史中一窥中国文化的进程,特别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融合与互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就在于汉文化能始终在吸取外来文化营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的精彩。四大石窟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石窟千古事,兴败两由之。时去造像在,块垒问谁知?

莫高窟/如歌如嫂摄

云冈石窟/如歌如嫂摄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9 09:10 , Processed in 1.821454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