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语际书写》:刘禾等探讨思想史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913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0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话语实践、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概念和范畴的运作,不能不上升到理论研究的第一位。不然的话,知识将永远和我们捉迷藏。”刘禾曾在《语际书写》中这样写道。今年年初,这本中国人文社科领域近二十年内的重要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修订再版。

  7月26日,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语际书写》作者刘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念群,做客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一同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探讨思想史的前世今生。

  刘禾:在三伏天的清凉夜晚来讨论思想是特别奢侈的一件事情

  活动当天,恰逢北京迎来三伏天难得的清凉天气。活动一开始,刘禾说: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而在三伏天这样很例外的清凉夜晚,来讨论思想,是特别奢侈的一件事情。

  《语际书写》是刘禾20年前的一本书,起源她想重新整理一下中国现代人文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想在理论上找一个突破口。她说:“我找到的这个突破口就是近代中国以来的思想史写作,对这个思想史写作的传统做一次清理,因为思想史写作的这个模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史、国际关系史,艺术史,音乐史、建筑史等很多领域,我当时就想,如果不对思想史的普遍模式进行反省和清理,我们就没有办法在其他领域学术中创新,或者做一些根本的革新。”

  谈及如何研究思想,从哪里做起,刘禾试问:我们能不能把它落实在活生生的言说中、对话关系中,还有其他的话语实践。不仅仅研究文字,还要包括图像,以及条约,条约的谈判还有翻译、签署,还有文字对时空的组织形式等等。“这些话语实践,我们究竟是怎么样进入社会,怎么样打造学科,怎么样感化人心,怎么样发动变革,怎么样创造历史。其实这里边也包括思想史本身一百年之内,一下子就成为正统,这样一种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思想史在中国的落地以及生根作为一种历史事件来研究。”

  她说这些疑惑,都是来自20年前亲历美国学界的学术大转型,也是思想大转型。“它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那就是法国理论家福柯,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家,在北美大学的文科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影响,可能说影响不太准确,就是给所有学科的知识范式带来很大震动。在当时很多学者觉得,不能不重新审视我们旧有的知识,尤其是旧有的思想史的套路。我觉得20年前讨论的这些话题,在今天依然有效,因为我们依然是在思想史的阴影之下。”

  刘禾还归纳了思想史研究的四个盲点:互译性,叙事模式和写作模式的转换,未来的学科建制对本土知识的塑造,忽略话语的传播的物质形态。

  她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思想史,应该让位于另外一种研究,就是话语实践的研究。那么这本书《语际书写》是我做的一种尝试,它有一些章节是我直接用汉语写的,有一些章节是翻译过来,我自己又润色了一下,所以这本书比我另外一本书《跨语际实践》(从英文翻过来的)那个翻译体好看一些。”

  提起这本书的再版,刘禾说:“杨念群老师很早告诉我说,这本书好看,你应该重印。所以广西师大出版社范新先生说我们再版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高兴。”

《语际书写》(修订版)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

  杨念群:刘禾提出的“跨”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杨念群教授在发言一开始则提起了刘禾的另外一本书:《跨语际实践》。

  他说:我当时开一门课关于后现代思想历史研究,学生说《跨语际实践》太难读了,我跟学生说,《语际书写》相当简练,同时反映了话语实践的想法,这本书很有意义,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的文本。

  杨念群认为:谈这本书,要追溯到80年代。“有一个说法,80年代和90年代的区别,80年代重思想,90年代重学术,后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到底学术和思想,哪个重要,或者思想里面有没有学术,学术里面是不是有思想,这个话题实际上是永远争论不清的话题。

  他说:“我想有一个背景大家需要了解一下,80年代确实大家因为刚改革开放之后,大量西方的思想涌入中国,大家特别的习惯的就是用一种比较的眼光看中西思想,那个时候西方资源非常少,翻译过来的书,我们都跟风,先翻译的是萨特的,后来的是弗洛伊德,还有哈贝马斯等等,一波一波的进来,不像现在,大家英文水平比较高,可以看原版,那个时候进来的资源非常少,一波一波的,进来一波,我们就接受一波的影响。当时有一个比较,我记得印象比较深的,特别常用的一个就是比较中国某个思想家和西方某个思想家比,比如说把孔子跟亚里士多德比或者是跟柏拉图比,或者老子跟谁比,刘老师书里也展示了,那个时候所谓的比较,不管西方和中国的现实的语境和历史的状况如何,只是很牵强的把他们两位大师的思想,提炼出它的历史语境做一个非常玄虚的或者是抽象的比较,当时这样的文章非常多,这些比较看起来比较花哨,看起来比较诱人,实际上这种研究现在看起来毫无意义,因为脱离了本身的历史脉络和语境,也皆是福柯所说的话语,话语不是的传达,是历史的脉络实践过程和交往的方式有一定关系,如果你走出他的历史方式交往状态的话,任何思想的比较都没有意义,这个觉悟从什么时候开始了呢?我觉得是从刘禾老师话语实践开始的。”

  杨念群认为中国目前的思想史研究,刘禾提出的“跨”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作为我们讨论思想史的前提”也值得探讨。

《语际书写》(修订版)新书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

  王人博:第一次接触刘禾的文字还是读的影印版

  王人博提起,接触刘禾教授的文字和著作非常偶然。“我记得大约是在2002年,我来到中国政法大学,恰好北京大学一位年轻博士,学法学,分到中国政法大学来,我们住在一个家属院,他就聊了刘禾的《跨语际实践》这本书,我说哪有卖的,他说不好买,我给你复印一份,所以我现在保留的还是复印版。”

  王人博认为:刘禾对国际法的解读,对国际法知识的生产机制,以及历史性,进行了全球式的视角进行解读。他认为这本书对他这样一个法学学科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窗户。

  他认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文学创造和文学批评里面,刘禾的著作中可以读出思想。“他同时提出:能不能够我们把它倒过来,以文学创造,文学批评所提供的思想,作为我们中国现代史的一个框架来进行书写。

  “刘禾教授她着重在人文这个领域,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这样一个领域里面进行跨语际的书写,我考虑能不能衍生到法学的领域,其实我们法学领域一个接受知识的前提,我们当然的接受我们现成的概念。刘禾教授这样一种书写方式,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惊喜。”

《语际书写》  刘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际书写》内容简介

  古根海姆奖得主刘禾经典作品,全新修订再版

  中国人文社科领域近二十年内的重要作品

  《语际书写》是一本思想史的著作,但与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史写作不同,作者采用的不是对重要思想家重新评述,或对经典著作重新进行诠释的方法,而是立足于语言和语言之间,特别是西方语言与汉语 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冲突和翻译的历史过程中,试图以语言的“互译性”为基点,去为思想史写作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刘禾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如《红楼梦》、刘三姐的传说,以及老舍、鲁迅、萧红的小说,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跨语际“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解读线索。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新词语、新概念的兴起、代谢和在本国语言中发展的过程,为思想史写作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在今天,“完全以西方知识传统作基础和背景,来讨论‘全人类’或‘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的那种时代是否应落下帷幕?‘全球化’的压迫是否应使人们考虑寻找新的立场和方法讨论文化交往与知识建构的问题?”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写作就是试图对这一类的问题展开思考。

  编辑推荐

  1。古根海姆奖得主刘禾作品,全新修订再版;中国人文社科领域近二十年内重要作品

  《语际书写》写于一个思想激变的年代,但它所见证的,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次思想大转型。不仅美国知识界,而且整个世界的知识界都山河变色,那情景恰如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旧的思想世界离人们逐渐远去,新的思想萌芽蓬勃地浮出地表。

  2。作者说

  我觉得,问题的复杂性倒不在于文化与文化之间、国与国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异,或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我们的困难来自语言本身的困境,它使我们无法离开有关国民性的话语去探讨国民性(的本质),或离开文化理论去谈文化(的本质),或离开历史叙事去谈历史(的真实)。这些话题要么是禅宗式的不可言说,要么就必须进入一个既定的历史话语,此外别无选择。因此,话语实践、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概念和范畴的运作,就不能不上升到理论研究的第一位。不然的话,知识将永远和我们捉迷藏。——刘禾

  作者简介

  刘禾(Lydia H。 Liu),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大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东亚系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并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双聘教授。

  英文著作有 The Freudian Robot(2010),The Clash of Empires(2004),Tokens of Exchange(1999),Translingual Practice(1995)等,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文字。

  中文著作有《六个字母的解法》,《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以及主编的《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和《天义•衡报》校注版(与万仕国合编)等。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18 09:12 , Processed in 1.078780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