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滇西有群“契丹后裔”[3P]

[复制链接]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46690

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滇西有群“契丹后裔”




蒋氏宗祠里的青牛白马图。




蒋氏宗祠大门。




“契丹后裔”家谱。



  一片荒草,一堵残墙,一进小院,一座祠堂,一次从北方草原到滇西小城的迁徙。

  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木兰村,始建于明代的蒋氏宗祠正殿里供奉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画像,大门对联书写“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村里人坚信,当地“阿、莽、蒋、杨、李、赵”姓人家多是“契丹后裔”。

  滇西小县10多万人有契丹血统,契丹后裔已到52代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代民族,历史上的辽政权便是以契丹为主体所建立。辽灭亡后,契丹人及其后裔流布各地,并与当地各民族融合,渐渐从历史上“消失”。

  1980年,研究人员在滇西地区偶然发现了记有契丹世系谱的碑文,随后展开的系列调查发现,保山、德宏、大理等地均有“契丹后裔”分布,其中尤以保山市施甸县人数最多。

  结合史志记载,专家考证认为,元军进攻云南时,军队中包括了契丹投诚军。“在公元1284年至1285年间,元朝在云南大理、保山等地设宣慰司(都元帅府),设治于今之保山,契丹后裔万户忙古带率军‘开金齿道’有功,升授‘都元帅’,其率领征战有功的战士也因此而落籍云南,驻军滇西,而永昌(今保山)金鸡村千户所内落籍的契丹军民则不少于1000军户。”

  “现在整个施甸30多万人口中,10多万人都有契丹血统。”施甸县第五十二代“契丹后裔”蒋启坤说,不少施甸人家里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家谱,一些墓碑上还发现了难懂的契丹文字,都可证明。

  74岁的蒋蔚美老人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蒋氏宗祠都会举行祭祖仪式,附近的“契丹后裔”都派代表参加。舞龙舞狮、游抬阁、吃火烧猪,热闹得很。

  蒋氏宗祠,在施甸“契丹后裔”们看来,既是祭祖的场所,又是自我身份的印证。一扇古旧斑驳的木门上雕刻着破冰捕鱼的场景,蒋启坤说,“这明显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而描绘契丹人起源传说的青牛白马图,宗祠的壁画里也有。

  契丹遗迹屈指可数,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站在蒋氏宗祠的小院里,77岁的蒋蔚龙老人有些落寞,“木阁楼荒废着,后花园原先很漂亮,还有回廊,后来住进7家人,就破坏掉了。”

  在施甸,留存至今的契丹遗迹仅剩蒋氏宗祠、长官司衙门、土主庙等屈指可数的3处,而且保护现状都不尽如人意。

  步入位于今施甸县甸阳镇大竹蓬村的长官司衙门,原来升堂办公的下院翻修一新,成了村老年协会的活动场所;供生活起居的上院成了寺庙,同样难觅契丹痕迹。

  与建筑遗迹一起在时间长河中慢慢被改变的还有生活习俗。“过去年轻人成亲前,都要洗干净身子,到宗祠来求老祖,现在不搞了。”蒋蔚美说,当地“契丹后裔”的服饰、语言等也都已本地化,没了契丹特色。

  为抢救和弘扬契丹文化,施甸县出版了多本涉及契丹的书籍,也将“契丹后裔”这张牌纳入了旅游规划。可是,让游客来看什么?从事契丹文化研究10余年的蒋燎原坦言,由于年代久远,能保存下古建筑的框架已属不易,原先的牌位、老图片等很难找到,加之经费紧缺,要想修复很难操作。

  “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契丹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力度,只是可供研究的史料也非常有限。”蒋启坤说,他的父亲退休后曾致力于契丹文化的研究。1996年,老人在从昆明返回施甸参加调查活动的路上发生车祸去世,随身携带的珍贵家谱和文化资料也一并丢失。受父亲影响,蒋启坤接触契丹文化研究也已10余年。“但我女儿对这些东西就不那么感兴趣了。本地的年轻人大多都讲不出契丹的典故和习俗。”谈到未来,蒋启坤忧心忡忡。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18 12:08 , Processed in 0.802168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