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珍妮特·温特森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揭密童年隐痛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89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6-13 1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ooldaddy 于 2018-6-13 15:04 编辑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英﹞珍妮特·温特森  冯倩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975年,16岁的珍妮特·温特森面临一个选择。要么留在五旬节教派的养父母的家中继续生活,要么继续与自己的女朋友见面,同时无家可归。

  十年后,在温特森的小说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这个情节也出现了,细节却被隐去了。温特森仅仅引用了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心王后的一句话:“现在我警告你,要么你滚开,要么砍下你的脑袋。”书页翻过,16岁的珍妮特已经离开了家。

  2011年,作家温特森年逾50岁,写就自传,当年被小说隐去的细节才终于浮出水面。16岁的珍妮特曾经以为自己能得到理解,并试图解释给温特森太太听:“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快乐。”

  温特森太太也许是疑虑,也许是不解,她只是反问:“可以正常的话,你为什么要快乐呢?”

  温特森太太甚至并不是在等待珍妮特的回答。对于当时对峙的双方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如此直白。沟通已无可能,16岁的珍妮特自此离家,蜷缩在一辆同学不用的破旧迷你车里过夜,努力阅读,靠四处兼职完成学业。再之后,26岁的温特森以处女作成名,并逐渐成长为英国当代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书被翻译到全世界,得到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和欢迎,获得的文学奖项包括惠特布莱德奖、E.M。福斯特奖、布鲁姆伯利奖、美国诺普夫奖、兰姆达文学奖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温特森成功了,但实际上,温特森还有一些未解的疑惑。什么能带来“快乐”?而什么又能被认为是“正常”呢?

  “追求快乐与感到快乐完全不同。快乐的时光很美妙,但快乐的时光会过去——因为时间在流逝。追求快乐更加难以捉摸;它是毕生的追求,而不是指向某个明确的目标。你追求的是意义,有意义的一生。”

  最后,出自养母的这个问题变成了她自传的书名“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而她无疑是用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回答:《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温特森的双子星

  自传出版前,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多少被用来解读作家本人的童年回忆和成长经历。对此,珍妮特·温特森有些无奈,她说:“主人公拥有我的名字,是因为我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虚构人物。有一部分确实是自传,因为所有写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自传,必然会牵涉到你自身的经历,但又不是一切都照搬事实,而是将其改头换面,变成另一种经历。我把自己看做变形人,拥有各种各样的人生。”

  在这本最新出版的自传中,温特森再次尝试解释,她为什么要在小说中为主人公取自己的名字:小说属于文学,选择使用本名,一部分是为了“保证其中的暧昧与趣味性”。而另一部分,则是用语言和文字为真实的痛苦寻找出口。“实情比小说里写的寂寞得多。”《橘子》里不动声色的幽默,几乎充满漫画色彩的夸张情节,实则压抑的现实的保护色。

  “有许多事我们无法说出口,因为它们太过痛苦。我们希望能说出口的事情会抚慰余下未说的事,或以某种方式平息它。故事是弥补。”

  《橘子》始终是一本小说。而这本自传就是曾经难以言说的部分,是《橘子》沉默的双胞胎。

  多年以后,温特森终于能够直面当年的沉默,回顾过往的迷失、挫折乃至失败,展开回忆的地图。通过当年领养自己的文件的线索,温特森重访故地,寻找生母,并且重新思考自己成长其中的温特森世界。自传从“错误的婴儿床”开始,如果一个人从出生、从领养开始,就被当作一个错误,且屡屡遭受遗弃、背叛、伤害,她能怎样与世界相处?又该如何与自己相处?

  从过去到现在:生命不只是一支从子宫飞往坟墓的时间之箭

  温特森显然有不幸的童年。但《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并不是愤怒的宣泄,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勇气的故事。

  温特森太太残酷地对待养女,当小珍妮特做错事时,要面对的惩罚包括但不限于用藤条或皮带抽打、整夜关在门外,或者关进煤库。温特森太太要灌输自己的世界观给养女,她说宇宙就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无人可以逃脱。但珍妮特用本能拒绝这样的末日叙事。煤库里的珍妮特期待末日不会到来,生活能够继续,她能够长大,更多地了解生活,逆境反而让她肯定生活的价值:

  “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用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

  珍妮特从家里仅有的六本书出发,从无限的阅读中找到了力量和勇气。

  “我相信虚构作品以及故事的力量,因为通过它们我们开口说话。我们没有失声。我们所有人都是,在深受创伤时,会发现自己迟疑了,结巴了;在我们的言语中有长长的停顿。想说的话哽住了。我们从他人的语言中找回自己的语言。我们可以求助于诗。我们可以翻开书本。有人在那里等我们,深潜于文字中。”

  “书是一个家。翻开一本书,就如打开一扇门,走进去。里面是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书里还有温暖,有壁炉。我手捧一本书坐下,便暖和了。”

  “阅读吧。书里有同伴,有共鸣,但思想属于自己。读得越广博,我们就越自由。”

  当温特森太太将珍妮特的藏在床单下的书付之一炬的时候,珍妮特想的是:“去它的。我可以自己写书。”

  少年时期的珍妮特立志将英国文学书架上从A到Z的全部作品读完。她也的确做到了。已经离家出走的珍妮特住在迷你汽车里,打工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得到了图书馆管理员和女老师的帮助,她申请牛津大学,第一次被拒绝后,坚持开车到牛津,说服了导师,接受她的申请。

  “人在幼年时有许多无力改变的事。但你可以打点行囊,准备上路……”

  可以正常的话,你为什么要快乐呢?

  回到这本自传中温特森太太的问题。表面上,这个问题是如此地直白,答案呼之欲出。然而,当这个问题需要用人生做回答时,那个答案还会如此简单吗?温特森在自传中写道:

  为何我在十六岁时离家?那是改变此后人生的重大选择之一。回顾往昔,我感觉自己当时处于常情的边界,理智的做法本该是保守秘密,如常生活,学着更圆滑地说谎,迟些离开。

  我发现,理智的做法只有在做很小的决定时才有效。至于改变人生的事情,你必须冒险。

  震撼的是,当你冒了险,做了正确的事,来到常情的边界,跨入未知的领域,抛却所有熟悉的气味与光线,此时你并未感受到强烈的喜悦和巨大的能量。

  你不快乐。事情变得更糟。

  这是哀伤的时刻。失落。恐惧。我们用疑问击穿自己。然后我们感觉中弹了,受伤了。

  这时所有的懦夫跑出来说:“瞧吧,我告诉过你了。”

  其实,他们什么都没告诉过你。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曾经面临过这样的选择,人生从来布满了分岔路,现实就是,就算我们追随了自己的心,快乐也未必会如愿到来。机会与境遇,性情与欲望,可能的方向不断开启又关闭,种种变量让选择变得危险、难测。面对这样的境况,在真实的生活中,你依然敢做出选择吗?

  至少,温特森用这本书、用她的过往,将她的回答告诉了我们。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    内容简介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自传

  ⦁    生命不只是一支从子宫飞往坟墓的时间之箭,照自己的意愿活得头破血流,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浅薄生活

  ⦁    《卫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    《纽约时报》年度重点推荐图书

  ⦁    获兰姆达文学奖

  ⦁    像刀一样锋利,像孩子的眼睛一样纯粹。——《每日电讯报》

  ⦁    也许她曾经有机会可以既快乐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温特森了。——《星期日泰晤士报》

  ⦁    一本区别于传统自传的回忆之书,一本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样充满力量的成长之书。——《纽约时报书评》

  ---------------------------------------

  我在家里住了16年,父亲不在工厂轮班,就在教堂。母亲整夜醒着,终日抑郁。我上学,去教堂,跑进山间,秘密地读书。我自幼便学会隐蔽。藏匿我的心。掩饰我的想法。

  我母亲不热爱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她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关着还是开着。

  “关着的,”她说,“没人逃得了。”

  我就是没法活在一个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    作者简介

  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英国当代作家。1959年8月出生,自小由笃信基督教的家庭收养,16岁时出走,此后靠在殡仪馆、精神病院等地兼职完成了在牛津大学的学业。1985年,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出版,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赢得国际声誉。2011年,出版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2016年,温特森入选“BBC 100位杰出女性”名单。代表作品有《写在身体上》《给樱桃以性别》等。

  ⦁    译者简介

  冯倩珠

  译者。英语文学硕士,从事英语翻译与教学工作多年,译有《见信如晤》《雨必将落下》《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费的》等,曾获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    作者自述

  2009年我父亲去世。我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关于领养我的旧文件。这些文件令人忐忑、也让人想要一探究竟。我决定抓住这条线索。

  温特森太太创造了许多的母亲形象——堕落的母亲、疯子母亲、醉醺醺的母亲、吸毒的母亲、已死的母亲——我一直以为我的生身母亲已经过世。这一次我发现也许现实并非如此。

  当我试图追踪时我记录了一切,因为这个过程令人心烦意乱,而我一直在忘事——或者说,丢失事物。显然这源自精神上的撕裂。

  同时,我也开始重新思考温特森的世界。我有二十七年都没再看那些东西了——自从1985年出版《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之后,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本小说。

  文字就这样来到我的脑海,我几乎来不及全部写下来——两周过去我就写了一万五千字。

  显然,这会是一本书,我必须继续。

  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你应该忠于发生的事。尽你所能地写,相信你写下的东西,如果那东西有力量,就发表出来。如果不够有力,就丢掉它。父亲去世后,我抓住自己收养文件的线索,寻找生母,重新思考自己成长其中的世界,《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就这样来到了我的脑海。这本书有巨大的能量,它的到来不是偶然。

  ⦁    虽然我上了牛津大学,但我是穷困的工人阶级出身——不是别人以为的那种中产阶级。父亲是一个工厂职工,我也不常上学——因为经常要参加教会的福音营。从来没有人鼓励我,也没有人谈论教育问题,因为那不重要,特别是对女孩来说不重要。当我上大学的时候,真的身无分文,我一直在兼职打工挣学费。也许现在这个年代,已经有了许多打工求学的人,但在我那个年代,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么做。我跟别人不一样。我想,也许从小到大,我成长的家庭里没有书,连独立卫浴间都没有,我一直都在圈子之外。

  ⦁    编辑推荐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是《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自传:生命不只是一支从子宫飞往坟墓的时间之箭;照自己的意愿活得头破血流,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浅薄生活。

  张悦然、蒋方舟、任晓雯、刘瑜一致推荐的当代英国天才女作家!《纽约时报》《卫报》《环球邮报》推荐图书!

  25岁时,珍妮特·温特森用《橘子》一鸣惊人;52岁时,她回访过往的伤痛,书写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不动声色的幽默,其实是作家真实伤痛的保护色,温特森开放且坦诚地剖析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受伤的童年往事、压抑痛苦的少年生活,是之后的人生中走不出的阴影,也意味着磨砺和成就自我的可能。正如《泰晤士报》中所说:“也许她曾经有机会可以既快乐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温特森了。”温特森走出创伤的阴影,用勇气、爱与写作锻造自我,正如温特森在书中所说:“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用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回忆录,一本充满勇气与力量的成长之书,更是一本充满启发性和智慧的人生之书。

  ⦁    名人评论

  ⦁    温特森是天赋的化身,她的语言,是一种有高度粘合力的语言,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引领他们一直读下去。——张悦然

  ⦁    在众多有趣的好小说纷纷涌现的时代,温特森的作品表现了一种真正的原创性和非凡的预言。——约翰·贝莱(英国文学批评家、作家、牛津大学教授)

  ⦁    她不会装腔作势,只想坦诚地书写她想写的,我认为这很有启发性。——萨拉•沃特斯(英国作家)

  ⦁    二十年来我读到的尤其有意思的作家。—— 戈尔·维达尔(美国作家)

  ⦁    媒体评论

  ⦁    翻开这本令人心痛同时鲜明精彩的回忆录的第一页,你就会知道,《橘子》中的不动声色的幽默实则童年中真实痛苦的保护色。如果说温特森的小说世界中曾有什么不幸的故事,相对应的现实只会更坏、更糟……而在这本无畏、有趣、令人心碎的书的结尾,温特森终于与过去达成了某种和解……她的童年是可怕的,犹如狄更斯笔下黑心工厂里的可怜主人公,但这样的经历对作者那无可辩驳的天分同样至关重要。——《星期日泰晤士报》

  ⦁    这是我读过的温特森书中尤为感人的一本……某一刻我哭得情难自禁。这本书里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而我觉得特别不同寻常的一点是,这本书能加深读者的同理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相似境遇。——《卫报》

  ⦁    有趣同时惊悚,宛如格林兄弟的世界,像刀一样锋利,像孩子的眼睛一样纯粹。——《每日电讯报》

  ⦁    充满启发,同时令人惊骇,唯有温特森那克制、优雅的叙述,才使得最残酷的现实变得可以理解和消化。——《周日独立报》

  ⦁    一段难忘的独白,毫无自我怜悯,讲述了她通过写作得以挣扎求生的故事。——《英国每日邮报》

  ⦁    一本无比重要的新书……这本书源自发掘自我的内在需求,也无疑做得极好……如履深渊,但也流露出勃勃生机。——《伦敦标准晚报》

  ⦁    一本光芒四射的自传,一封写给作为救赎的文学的情书。——英国GQ

  ⦁    (这本书)肯定了书写的救赎力量,同时流露出诞生于困苦中的那不可抵挡的幽默感。——《伦敦标准晚报》

  ⦁    在这本追寻生身母亲(以及其他事物)的充满诗意的自传中,温特森让书页唱和。这是一本感人且编排精巧的自传,将张力一直维系到了全书的终句。——加拿大《环球邮报》

  ⦁    这本子弹之书以危险、黑暗的欢乐以及自痛苦而来的自我认知制成炸药。温特森写道:“我深知文字如何发生作用,正如有的男孩熟知引擎如何运作。”她是对的。你正身处一位大师的翻云覆雨手,她将回忆重编成一部惊惧和优美之作。——美国Bookforum

  ⦁    精彩万分……受伤的童年往事、压抑痛苦的少年生活,是之后的人生中走不出的阴影,也意味着磨砺和锻造自我的可能……这是温特森感人至深的语言魔法,一本关于文学与爱的杰作。——Vogue

  ⦁    温特森的声音低沉沙哑,她与养父母一起的生活糟糕透顶,但这也使得她成为了这样一位作家。——《纽约时报》

  ⦁    阅读温特森就会热爱温特森……这位热烈而优秀的英国作家在这本书中依然坦率直接……温特森如此热爱生活、渴望爱、相信语言,实则我们的幸运。——《奥普拉杂志》

  ⦁    一本区别于传统自传的回忆之书,一本同《橘子》一样充满力量的成长之书……女主人公不曾被伤口界定,而是用勇气、想象力与成就定义自我。——《纽约时报书评》

  ⦁    温特森是我们这个时代尤其勇敢且充满创造力的作家,当她在不同的形式间灵活腾挪时依然展现着诚挚而可靠的品质,以及在心绪和智识上的成长成熟。在这本自传中,她的心情起落一览无遗……这是一本勇敢、坦诚而真实的书。相比那些无法卸下伪装的人,温特森的开放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没有什么隐藏,也无从隐藏。——Elle

  ⦁    勇敢无畏……近年来读过的尤其感人而生动的回忆录……关乎成长、个人历史以及阅读给人的种种帮助……这是一本具有安抚力量和充满智慧的好书。——《波士顿环球报》

  ⦁    响亮、勇敢,并且充满栩栩如生的表现力,温特森指挥了一支充满戏剧性和启发性的探索之曲,不断深入自我锻造的过程以及文学的解救力量。——《书单》

  ⦁    精彩书摘

  关于书与阅读

  ⦁    艰难的生活需要坚韧的语言。这就是文学所给予的——强大到足以说出生活如何艰难的语言。书是安身之所。

  ⦁    书是一个家。翻开一本书,就如打开一扇门,走进去。里面是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书里还有温暖,有壁炉。我手捧一本书坐下,便暖和了。

  ⦁    阅读吧。书里有同伴,有共鸣,但思想属于自己。读得越广博,我们就越自由。

  ⦁    每一本书都是一封瓶中信。打开它。

  ⦁    阅读就是我想做的事。以文字喂养,用文字当作走路的鞋,文字成了线索。一字一句,我知道它们会带我去往他方。

  关于生命与生活

  ⦁    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用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

  ⦁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已明白,寻获与丧失、遗忘与记忆、离去与归来永不止息。生命的全部关乎再一次机会,我们有生之日,直到最后一刻,永远都有再一次的机会。

  ⦁    我努力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公,但每次查阅流民名册,我仍登记在册。我不知道如何找到归属。有所望?有。有所属?没有。

  关于爱的课程

  ⦁    如果在你还小的时候,爱不可靠,你就会以为爱的本质就是不可靠。儿女在长大以前不会挑父母的不是。起初,你得到的爱就是你确定的爱。

  ⦁    我需要爱的课程。我仍旧需要,因为没有任何事比爱更简单,没有任何事比爱更困难。

  ⦁    我跟踪爱,诱捕爱,失去爱,渴望爱……

  ⦁    学习爱永远不迟。但它令人害怕。

  ⦁    我活在自己的书与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生动而完好。我再度感到自由——我想是因为我被爱着。

  ⦁    我们有语言能力。我们有爱的能力。我们需要他人来释放这些能力。在写作中,我找到了一种谈论爱的方式——那是切实的。我未曾找到一种爱的方式。那是多变的。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6 19:43 , Processed in 1.362719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