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熊培云审视社会回归内心最新力作《慈悲与玫瑰》出版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439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ooldaddy 于 2017-11-20 11:38 编辑

  近日,由新星出版社举办的“慈悲与玫瑰”——熊培云新书发布会在天津市跨界书店举行。知名学者熊培云携新书《慈悲与玫瑰》出席活动,在现场同天津财经大学首席教授李炜光、南开大学教授刘畅一起,以玫瑰和西西弗斯之石为喻,讨论幸福和逆境、个体及众生。

  熊培云于十月便远赴牛津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这也是他在临行前送给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

  谈到《慈悲与玫瑰》的出版缘起,熊培云笑称既是偶然也是当然。此际,虽因多种原因极为忙碌,但新星出版社很重视,一直以来与新星社也是久有缘分,尤其南开搬到新校区后,“于我来说,大学图书馆就是我的庙宇,我的乌托邦。之后我要去英国牛津做访问,都特别舍不得走。因为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生活方式:每天在图书馆里读书、写东西,尽情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里,这种感觉真的是美妙极了。“熊培云认为书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书的灵魂。对于一本书来说,最关键的是它到底在传递怎样的价值观?它有怎样的判断,不管是美的还是其他的力量,它总是要非常清晰。在他的庙宇他的乌托邦里连续读书写作一段时间后,灵感忽至。某个早晨醒来,他想到“慈悲与玫瑰”这个书名,突然找到了诉说或者说写作的一个动力。

  慈悲,既是面向众生的牺牲,亦是对自我的成全。玫瑰,喻指优雅而美好的生活。

  熊培云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他以“面包、马戏、玫瑰、星空”为喻:“西西弗斯本身是一个神话,神话即为意义化。人的生活就是不断滚动石头周而复始,是永远的劫难。但是正如加缪所说,人可以大胆地承认生活的荒诞,在徒劳无功的挣扎中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因之而获得意义。上帝死了,人的责任更重;尽管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是阳光依然会照耀生长。” “我在这本书里面更多的还是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能够克服时代的困难,而且强调人内在的神性与审美价值所带来的那种无穷的力量。”

  李炜光对熊培云十分激赏,认为他是全方位思考型作家,思想家。他对《慈悲与玫瑰》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关注自由、关注个体命运、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关注个性解放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内在的自由。当人步入社会产生关系,保有内在自由继而受到障碍,在恶劣的环境中找到精神生活,要保有责任和美的能力。”对于熊培云在书中提及的另外一个方面——人的理性,他也表示极大的认同。

  刘畅谈了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看法:“熊培云的表达是充满诗性的,他所写下的对于人内在世界的追求、对人思想可能达到的丰富多元境界的追求,弥补了这个时代的某些不足,引导我们对物欲、对智能依赖、对群体主义产生思考。”

  嘉宾们从休谟的自然法则、50年代的集群主义谈到自由主义,从理性,到感性,再到诗性,人生的丰富性。自始至终,真诚,热烈,自然。

  如果说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是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谈的是如何自洽,他的这本新书《慈悲与玫瑰》则在审视自我抵近自我的同时,谈人如何与社会和他者共洽。它既是“自由在高处”精神的承继,又在这种精神内核的承继中展现更深广的外延。其高标独在的风骨和气质,以及基于成全而非压迫、基于建构而非毁损的悲悯情怀,恰如为一切孤军奋战的灵魂所作的书证。


《慈悲与玫瑰》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内容简介

  《慈悲与玫瑰》  致敬所有孤军奋战的灵魂

  继《自由在高处》之后,熊培云审视社会、回归内心的最新力作

  自救乃第一天理

  西西弗斯推动的不只是地上的石头,更是空中的玫瑰

  把空间留给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它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

  面对来自各方的多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暴政”,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

  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在有关苦难与荒诞的态度上,本书对个体的境遇充满了温柔的同情。欢乐与痛苦都是人命运花园中的一草一木,有着相同的重量。

  在这里,西西弗斯式徒劳是幸福的。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推动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天空中的玫瑰。

  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众生的牺牲,也包括对自我的成全。

  作者简介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文学与传播学。与写作相关的职业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作品多次获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浪网、《亚洲周刊》《新周刊》《文学报》等机构与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

  编辑推荐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是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谈的是如何自洽,《慈悲与玫瑰》则在审视自我抵近自我的同时,谈人如何与社会和他者共洽。它既是“自由在高处”精神的承继,又在这种精神内核的承继中展现更深广的外延。其高标独在的风骨和气质,以及基于成全而非压迫、基于建构而非毁损的悲悯情怀,恰如为一切孤军奋战的灵魂所作的书证。

  如何获得幸福感以及生之意义?如何在逆境中自处自救并成功突围?个体选择之于人生的境遇有怎样的不同结局?作者引领我们从古今中外众多先贤那里获得启示,从几千年前到当下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种种实例,甚至借用自己和朋友的亲身经历,来为众生不可知的命运提供多种可能的方式。

  熊培云的文字,既犀利警醒,亦满怀深情;既有学者的明辩理性,亦有诗人的云端浪漫。给读者以智性启发,审美愉悦。

  除了文字、观点本身带给你的冲击,更重要的,《慈悲与玫瑰》一书中诸种意象所呈现出的敞开的多义性,将为你启开延伸阅读之路,让你对那些既成定义重新梳理,唤醒你流连于已有已得的沉迷之心,张开一切感知细胞,在这场智力与意志的交流中觉醒,并以玫瑰为喻,从此踏上漫长的精神之途,和缘遇的众生一道,追寻美好新世界。

  名人推荐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陈志武(知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是思想随笔的写作高手。《慈悲与玫瑰》是他思想的最新结晶。他的思想随笔深刻、深邃,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兼有轻盈灵动的文笔,读他的书,仿佛听一曲美妙的音乐,有余音绕梁之感;又如饮佳酿,回味无穷。这得益于他的勤读和勤思,勤读,使得他能取整个人类的思想成果为我所用;勤思,则磨砺他的思想更锐利,更透彻,能够穿透历史和现实之间的重重迷雾,寻求世间的真理和真相。如果说,他先前的作品侧重于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慈悲与玫瑰》则转为向内,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精神世界……他是自信的,秉持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这种乐观主义就源于他对十八世纪以来启蒙主义、人文精神的信仰,尽管有时也会显得有一点忧郁和忧虑。——解玺璋(著名评论家、出版人)

  媒体评论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5 14:27 , Processed in 1.794281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