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摄影美图] 24道拐,总有一段在旋转、一段在顺从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公造物,从来都是有偏有倚的。这里有安南古城和茶马古驿道,这是徐霞客住了三天三夜的地方,这里有布依族音乐“噔弹挞吟”的古朴和醉人。


除了古驿道的山高水长,峰回路转,九曲十环;除了月琴和胡琴的千回百换,曲调婉转。还有二十四道拐,它曾经历日军无数次的疯狂轰炸,它曾经历长长的美军卡车队于此运送物资。如果你没有一辆车,只有一双脚,那么就沿路缓缓行走,寻觅蜿蜒着的风光与遗迹。

你越慢,越会和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越会和当时一起修路的当地群众在战争中的烽火记忆互相穿梭。


它让晴隆这个闭塞的小城超常规接触到了时尚的、鲜艳的、源源不断的世界。

这里因此,很早就有了有好几个国家人同时出没的旅馆、酒吧和咖啡店。它让改建、维修的整个工程中开挖扛抬的中国老百姓和设计、管理的美国技术兵共同完成着一件很大的作品,它让他们透过对方认识世界和黔西南晴隆县。

它让下一代人回头关注这一切时得到太多情绪太多立场太多叙事太多故事,普通的人听普通的故事,缘分深的听更曲折的。

一拐一拐递增的二十四道拐,每个人都是这条公路上的过客,而生命源码总会建立正确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你在哪道拐上遇见了一块墓碑,在哪道拐遇见穿连衣裙的姑娘在拍照,在哪道拐感受某个人的默默无闻在哪道拐感受某辆车的张扬。


山风袭来,前人的足迹有了纵深感,也久远,也有了不经意间的一些声音。

从前在晴隆安南古城的一角

晴隆在古代叫安南,古城因此而称安南古城。


从前在古城的一角,总是有人喜欢在这儿说相爱的话。坐在角落,一个人发出的叹息都不比从前坚硬和短暂。

除了相爱的话,人们在晴隆古城说得话会更厚重。它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泣诉着古镇的沧桑。

在古城的小店里看到很多照片,关于二战时期,美国公路工程部队士兵和贵州老百姓的友情,关于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的二十四道拐……


古城路灯的光,一定照耀过某一个掉队的士兵。两场交火间短暂的和平时期,战士们一定会来到这里,讲讲远方的美国的好,用比平时多一点的肥皂沫刮刮发鬓。

在城墙长达135米、有着数十栋历史建筑的安南古城,没有两只摇着尾巴、鼻子对鼻子和对方打招呼的狗。没有脱离了尘世一般不被周围各色人等影响的人。这里的人和动物都有些失落。

从前这里有的“大世界饭店”、“国际饭店”、“安乐酒家”、“太平洋旅社”,空着空着就没了,叫着叫着就换了名字。

你知道吗,晴隆县的“虹”讲的是一生的守候

在晴隆县的彝族火把节的庆典上听到一位本地的歌手唱了一首歌叫“红”。


后来确认了才知道是叫“虹”。

除了红火的寓意,黔西南晴隆县的“虹”讲的是一生的守候。这方土壤的史迪威公路见证了中美联合,曾经作为战争的后方异国恋情也在投缘相融。

到场过千人,各个民族的歌曲和舞蹈传递了很多情感,地球两端的情谊,曾经的战火和炮声,古城里装满了深情的背篓,总总的难以释怀和煽情…稍微有点被击中。


总之火把节结束了。感觉眼前还有火花,心中还有火花。

当年,为了支援抗战,修筑二十四道拐,晴隆县城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每六个青壮年中,就有一个投身抗战保家卫国。


抗战时期在历史的黑暗中,二十四道拐这条公路时人们心中的希望之虹。那种感情不是星星点点、点点星星、火光般的,而是镶满天顶、曳过空中、彩虹一般。

在晴隆二十四道拐,听美国士兵和五一村村民的友情

二战时,美国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


二十四道拐。因此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因此也承担着一种美国“大兵”和贵州老百姓之间的友谊。

听说了一个美国士兵和二十四拐附近五一村一个叫李少奎的村民的故事。李少奎和一伙同乡当时帮助美国士兵们修公路,他每天工作的特别晚,总是最后一个回家。于是每当他深夜回家时,他的美国朋友就用车子探照灯照着,直到他到村子门口。

五一村住着黎族人,当时黎族村民家里都养了马,周末的时候美国士兵们就来家里骑马。他们会付给村民一些费用,也很喜欢吃老人们做的地道的臭豆腐,之间相处得很温馨。到现在,五一村的老人就把这些故事当村庄的历史讲给村里的小孩听……并且将很多东西说得非常清楚准确。


你不来,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哪些仍有遗留,哪些已永远消失。

二十四道拐,有一段是旋转,有一段是顺从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


二十四道因此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也因此承担着一种美国“大兵”和贵州老百姓之间的友谊。

中共中央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在晴隆展开了宣传抗日,并积极护桥保路,为保护国际运输大运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二十四道拐公路,保证了运输畅通。

日军对它既“封”又“断”,中美联军对它要保“通”护“畅”。之间有不可避免的艰苦对决。


二十四道拐是一个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它是抗战公路,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它和黔西南人的直爽是不一样的,但它给了这里人一种骨子里的变化。它把安分守己的晴隆人和抗战的野心联系在一起。我们来了又走了,一代一代晴隆人还在感受这条公路源源不断地给他们带来的震撼。


总有一段在旋转,总有一段在顺从。


这条曾经隐没、曾经众说纷纭、曾经不得不被修筑好的抗战“生命线”,它什么都经历过了。人类成为过它的敌人,又成为过它的朋友。

也许历史是活的,也许路是活的。转了一圈,又转了一圈,也许人类最后能和它们的生命是联得通的。我们写啊拍照片啊,不知它是不是都听说了都看到了。不知它的心上会不会总是涟漪。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6 12:34 , Processed in 3.078675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