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摄影美图] 牧女、绿服、红纱巾,荡气回肠的英雄史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那凋落的白桦树,
是霜冷的白桦树,
在凄凉的寒风中,
是否能顶得住残酷?
我就是那颗白桦树,
紧紧拥抱白桦树,
牧女已经孤独,
却全力保住绿服~~~

这是嘎丽娅用一首曲子填词的《孤独的白桦树》。在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站在这首曲子面前我沉思很久,一个灵感由此而生。我要用游记记录嘎丽娅:牧女、绿服、红纱巾,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史。

天长山的白桦树·郭书生图文

七十多年前,一个17岁的中俄混血女孩,因为她懂得三国语言,毅然决然的跟随苏联红军到天长山要塞劝降日寇。她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留下一首《孤独的白桦树》和一条红纱巾。在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我被曾经的历史所震撼,被一个美丽的灵魂所感动。在她的《孤独的白桦树》前,我的心里鸣响起遥远的思念,我的眼前好像飘过一个带着红纱巾的姑娘。

嘎丽娅画像·郭书生摄影

红纱巾里寄托着一种深深的思念,天长山里珍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也和许许多多的当地人一样,来到绥芬河,一定要到天长山。在那高高的山岗上去凝望,在那密密的白桦林去寻觅。寻觅,寻觅,寻觅,心中的一曲英雄曲。在那雪花飞扬的天空,去寻望戴红纱巾的姑娘,在那野花怒放的山岗,去寻找戴红纱巾的姑娘。~~~一曲《孤独的白桦树》一条轻轻的红纱巾,让人想到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的那个美丽的姑娘。

天长山脚下·郭书生摄影

绥芬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8月12日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前的4天,就是抗战胜利前夕了,17岁的嘎丽娅为解救天长山日军要塞中的一百多名百姓,与苏联红军军官菲多尔琴科来到要塞前,嘎丽娅孤身进入劝降,从此一去未回。战争结束后,人们在山岗上只找到了一条红纱巾,这是嘎丽娅上山前,她母亲亲手为她围上的。
然而,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安然和肖聿走在栈道上郭书生摄影

70年过去了,人们没有忘掉那条红纱巾,没有忘掉那个的姑娘和她的一家人。她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

嘎丽娅和哥哥的唯一一张合影·郭书生翻拍

这是她和哥哥的唯一一张合影,留给了人们永久念想。照片中的她优雅、恬静、从容、含蓄,谁见了都会赞叹。就是这样一个姑娘为了要塞里的日本妇女和儿童,甘愿做一个和平使者,默默前去劝降,可是战争胜利了,她却没有回来。从此嘎拉杳无音讯,走进了永恒。她妈妈哭了,从此,她泪水长流,直到40年后她老泪纵横,掩埋好中国丈夫,哭瞎双眼,一人回到了苏联。

妈妈亲手为嘎丽娅戴上的红纱巾,成了人们永久的思念。

初春的绥芬河·郭书生摄影

为了绥芬河的解放,为了和平,她牺牲了。她应该是位烈士,但从来没有被认定。她没有坟墓,没有墓碑,没有传记,几十年间,人们不清楚她的事迹,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有人还曾说她叫丽达(是她弟媳名字),官方文档也没有任何记载。但她的故事在民间传颂,她仍然活在绥芬河人民心中。她的故事是一首凝重的史诗,是一曲高亢的悲歌,  是绥芬河历史上悲壮苍凉的一幕,这是令绥芬河人荡气回肠的千古传奇。

友谊和平天使纪念广场·郭书生摄影

绥芬河人孙伯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全力去挖掘故事,倡议并策划发起民间建造了纪念碑。由俄罗斯三位艺术大师设计、俄罗斯总统普京题词,历经6年建成的大型城市雕塑——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在绥芬河市内和平公园内落成。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有外国元首专门题词和致信称赞的城市纪念碑。今天,我们也来到绥芬河市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每一个人都为为嘎丽娅送上一束鲜花。

和平天使雕像·郭书生摄影

在蓝天下,主人公回首,用右手向绥芬河老城区挥动,表现嘎丽娅向家乡亲人告别;迈步、转身向天长山奔去,表现从容奔向战火硝烟的战场,坚定执行和平使命;左手向天长山挥动头巾,象征高扬和平旗帜、平息战事。身后双翅,由脚下岩缝中喷涌而出的火焰生成,象征一中一俄两国,历经战火考验结成血的友谊;也象征主人公如天使、如雄鹰、飞历战火,如凤凰涅盘、浴火重生,还象征和平鸽子,世界人民浴血牺牲赢得了世界和平。

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郭书生摄影

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不是空洞的,它之所以厚重,是因为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书写而成。

一个17岁的女孩,带着我们从冰山一角看到历史的宏大。历史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有许多令人尊敬的英雄。


绥芬河街景·郭书生摄影

感谢崇拜英雄的绥芬河人,他们把这个淹没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展示在人们面前,把英雄形象树立在人民的心中。如果不是他们对公理正义的执着追求,对英雄人物的感激怀念,嘎丽娅险些被历史遗忘。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个人的壮举很容易被大时代湮没。可是,人性的光芒终究能超越时间,她的善良与无畏,被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历史陈迹中淘洗了出来,在牺牲了69年之后,她被追认为烈士。

绥芬河的纪念碑·郭书生摄影

战争或许有摧毁一切物质的力量,但是它永远不会摧毁一个民族对和平的渴求与珍视的意志。走在绥芬河的大街小巷,回味着嘎丽娅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感悟着这个和平之城的魅力,我想到为什么这个小城如此让人留恋。

绥芬河铁路纪念广场·

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暨88旅历史研究会安然秘书长,组织我们88旅和115师的后代到俄罗斯远东参加阅兵,我们非常庆幸来到这个安静的小城绥芬河。这是一个口岸城市,是中东铁路的重要节点,是一个红色通道。当年中共6大的代表就是从绥芬河过境到苏联,像周恩来夫妇等,东北抗联的赵尚志、周保中将军,都从这里出过境。

参观东北抗联教导旅图片展

走在绥芬河的大街上,能够看到很多老建筑,它不像一些其他新兴城市,拆掉历史,盖一些高楼大厦,没了历史韵味。在这里许多老建筑成了博物馆,展览馆,成了人们红色教育的基地。

参观绥芬河和平纪念馆·郭书生摄影

绥芬河是世界走向和平的起点,人类历史上真正的世界性大战,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次,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中国,也结束于中国,绥芬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的地方。

中东铁路员工宿舍,小白楼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烈士已走远,最好的告慰,是一代一代地继承荣辱与共的友谊,是决不退缩地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绥芬河人对于英雄的崇拜,对于历史的珍视,成为我心目中一个光辉的榜样。

革命时期周恩来、邓颖超曾在这里居住

小时候听母亲说,人死了就会变成一颗星,飞向夜空的一个角落。在遥远的地方默默的看着人间,遥望着自己的亲人。从绥芬河回来,我经常想起那个叫“嘎丽娅”的中俄混血儿女孩。仰望东北方向的星空,寻找那对和平天使的眼睛。

绥芬河关口·郭书生摄影

写在后边

游记,游过记下。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需要我们感悟和学习的东西太多。我只是努力的把我的感受和相关的文字用游记的形式表达出来。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可以搜索“和平天使嘎丽娅”。谢谢那些在网上发表文章的人们,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精彩的文字。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5 06:09 , Processed in 1.177011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