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理工男的读书指北——第六季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成长值: 32910

绿铜v3_04灰铜v1_05灰金v1_05绿银v3_04紫铜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1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喜欢王小波先生的文章,在这里把他老人家(其实也不老,就是挂了好多年了)的话再次提溜出来,作为这一节的小标题。
不知道大家观点如何,对于“果壳网”这样的科普类网站,像我这种闷骚工科男还是很喜欢的。一个多月之前,有位少侠在大漩涡发了个讲相对论的帖子,本来以为又是一些玄而又玄,或者神神叨叨的屁话,谁知道看了几眼,发现不仅文章深入浅出很是有趣,而且似曾相识。仔细一看,一个显眼的guokr原文链接就在第一行。
于是我抱着笔记本钻进被窝里,几乎是目不转睛的看了凌晨三点。本来想一鼓作气直接到天明,把这本书拿下的。但这毕竟是理工科的读物,写的再浅显也还是需要读者做些脑力互动,我只好强行让疲倦无比又欢脱无比的大脑安静下来,意犹未尽的关上电脑,准备第二天继续……
上次熬夜看的书是东野圭吾大神的《白夜行》。而这次阅读《时间的形状》,又让我找回了许久不见的阅读快感。
既然有见微知著,管中窥豹,那么自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由宏观入微观,在看完了《时间的形状》之后,我马不停蹄的读了另外一本科普著作《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同样的行文流畅,举例生动,描述准确,也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
宇宙尺度和微观尺度上的世界究竟有多么神奇,诸位自己找来这两本书看看吧。“比小说精彩”,这句话绝对不为过。
写到这里,我想到前年夏天上考研补习班政治课程的时候,出现的一个小小插曲。一位所谓的名师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说了如下的一段话:唯物主义怎么能错呢?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它的性质都能由研究而得出具体的结果,量子力学里面什么“测不准原理”肯定有问题。别问我为啥,我也不知道,我是从唯物主义哲学这个角度出发来判断的。同样的,宇宙怎么可能有寿命呢?宇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物质和能量能够互相转化,但总量是一定的。“大爆炸”理论却说宇宙是从无到有,由一个奇点爆炸而产生的,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理论同样是站不住脚,我坚信有一天这样的理论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我也坚信宇宙无始无终,永远存在。
这段话里面的槽点太多,以至于吐无可吐了。姑且不谈“唯心”与“唯物”之争,尼玛你连什么叫做“实事求是”都不明白吧?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仅仅根据自己在另外领域的经验,就大喇喇的下“嗯,这一定是错的”,或者“某某才是正确的,你们都不对”这样的结论,跟论坛上随处可见的喷子有何区别呢?

以王小波先生的另外一句话作结:
科学的美好,还在于它是种自由的事业。参与自由的事业,像做自由的人一样,令人神往。

二: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虐心的书,每次认真阅读,都能感受到一种心要碎掉的痛楚。
这是一本真诚的书,作者用自己行医多年的例子,向我们毫无遮掩的敞开了心灵。
这是一本读了一次就不想再看的书,生怕哪天自己胡思乱想,把书中的案例对号入座一般安排到自己的身上。
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人永远在成长,始终在朝着更加“自由的人”前进,因此,每一个心结的释放,都是莫大的进步。
楼主谈一下自己的故事吧,能在一个心态稳定的时刻,对发生过的事情做总结,无论对现在还是对将来,都是大有裨益。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不得不谈。
09年本科毕业,因为自己的“鸵鸟政策”加上轻信他人,直接导致我既没有考上研究生,也没有找到工作。
不是没有满意的工作,而是压根就没有工作。老娘很为我感到不忿,她觉得她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窘境。我当时就天天一脸黑线的往人才市场和招聘会跑。
时间再往前推移,在我高考那年,因为遇人不淑,原本成绩还算说得过去的我,非常不心甘情愿的去了一所连省内都没有名字的二本。于是老娘总是把我高考跟毕业两件其实关系不大的事儿,然后向别人诉苦:自己儿子的命是多么多么的不好。
但真实的说,我心里还是比较坦然的,因为自己究竟在一个什么层次上,究竟有多用功的学习,究竟为了未来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我比任何人都清楚。
人在做,天在看,这大约也是我应得到的。
毕业之后的心情其实很简单,在没有步入社~会之前,就觉得工作其实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儿。事有凑巧,机缘巧合之下,我来到了一家外表光鲜的“大公司”。虽然暂时没有事业编制,只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合同工,但至少咱也进入组织了不是?
现实的残酷性不在于世事有多艰难,而是在于理想光辉无情的衬托。简而言之,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必须做点什么来尽可能的改变着一切。否则我也将如同公司的老员工一样,混吃等死。
我有一个眼界很宽,看人看事都很深刻的朋友。在我向她描述了自己的状态和理想之后,争取到了精神上最大的支持,并向父母坦言自己要做出的决定:辞职,考研。
必须承认的是,做出这个决定有一小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目前很不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更大程度上,则是看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并为要付出的努力而下定决心。
一年无词。虽然考研的最终结果,离自己的目标还是有些差距,但我至少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高度”,至于“深度”,还得看自己付出的努力。
这么说,貌似扯远了。但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让自己明白了对未来有何追求,以及如何在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大约算是一种“成熟”吧。
看到文章的诸位,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心态,才能算是心态达到了成熟呢?
不逃避问题,不规避痛苦(本来想用苦难这个词儿,后来想了想觉得有点过分了),适应你必须适应的,改变你能够改变的。
与君共勉。

三:其实我们都是有文化的文盲——《认得几个字》

一旦提到这本书,想必又能在大漩涡掀起一阵“简繁”之争的血雨腥风。我先表个态:如果有朝一日能为恢复繁体字投票,我一定投赞成票
于是有饱学之士便会说“所谓的繁体字其实被简化过的,君不见出土的隋唐时期的文物,上面一些字已经被简化成现在的写法了,真要追本溯源我们应该去学甲骨文之类云云”。这种说法一点也没错,但在这个问题上,五十步笑百步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既然文字已经被自觉不自觉的“简化”过了N次,那么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我们后来人能守得一份便是一份,难道非要学钱玄同,把汉字罗马化了才算过瘾么?
阿城为本书写的序,讲上个世纪中国汉字简化的过程,翔实明了,在这儿我就不罗嗦了。
在豆瓣逛的时候,看到本书的书评,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
“文字是唯一能永久存在的东西。——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转听觉为视觉而传达信息,语言永远在变,所以文字不可能永存。世界上有多少死掉的文字啊。永存的不过是点划、形状而已,无法解读的文字,还不如村童涂鸦。
哈兹利特四字,对于不识其人者,不过是无意义的音节和字符组合而已。因他的话来谈什么永存?见得一隅就自以为智珠在握,文人之可怜,全坏在此辈。”
这样的说法看起来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将文人的迂腐与可怜描形容的入门三分。可君不见,黑色玄武岩上书的汉谟拉比法典在对你发出不屑一顾的冷笑?
无法为我所用之物,即为无用之物。这样浮躁浅薄的观点能在如今大行其道,真不知是谁的悲哀。
前几天大漩涡有个帖子,楼主对“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表示困惑,我回帖的观点是这样“数学是宇宙中最纯粹的客观实在,所谓的价值,只不过是人类在对其深入研究后,所产生的一个副产品。而想要一个数学定理为人类所利用,则必须深入的研究了解它,就算今天没用,谁知道百年之后能不能为后人所用呢?就算它永远都没有实用价值,可这对于定理本身的存在又有何影响呢?”

说到汉字罗马化,我突然想到前段时间有朋友讲了个段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她在韩服玩游戏,遇见一个韩文词汇不认识,发音貌似是“poshen”,这位腹黑小萝莉第一反应就是“破身”(韩文中有些词的念法跟中文很相似),之后查了查字典才知道,尼玛原来是potion(药水)啊,破你妹啊破……

四:略带文艺气息的普通读物——《读库》

《读库》二字的来历,据传是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单单从这一点上,就使得它充满了文艺甚至二~逼的气息。
但归根结底,《读库》还真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刊物,其中所刊登的篇篇文字,不虚构,不学术,不板起面孔如同主流相声演员那样要对你进行教育。
从访谈到影评,从回忆录到随笔,都着眼于事件和人物本身,着眼于容易被人遗忘的细节以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谈资,简而言之,《读库》的编辑方针就是“摆事实不讲道理”。
第一次向诸位推荐这种类似于期刊的读物,不多废话,有时间大家找来看看便好。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沙发
发表于 2017-1-4 21:35 | 只看该作者
貌似李银河更牛叉一点?看到了2、3、4,木有见到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 04:39 , Processed in 2.581582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