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图文并茂] 揭秘中缅边境独龙族的独特习俗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缅边境的独龙江畔,世世代代生活着这样一个民族:这个民族不到六千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以毯裹身为衣,将“彩虹”披在身上,他们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有一个特的习俗-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要纹面,面纹终身伴随着她们;待到婚嫁时,父亲替儿子去女方家唱求婚歌。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就是独龙族。

独龙族,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人口约4400人。独龙江乡位于怒江州贡山县西部,云南西北部与缅甸交界的边境上,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形成封闭式的地理坏境。东面是海拔5128米的高黎贡山,山高林密的无人区。西岸是海拔4934米的担当力卡山,国境线上的天然屏障。东西两座大山几乎完全断绝了独龙江与外界的联系。

在两座大山之间,独龙江犹如一条永不疲倦的银色巨龙,自北向南咆哮而过,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独龙族人民就在独龙江两岸繁衍生息。千百年来,独龙江与外界的交通,只有从巴坡村横穿高黎贡山无人区到贡山县城的一条人马驿道。沿途需翻过海拔近四千米的雪山垭口,穿越无数的溪流,还要闯过蚂蟥山。马帮走一个单边就要3天3夜,骡马都会累得打滚。行人只能夜宿山洞、树洞,雪崩、飞石,塌方,泥石流等不测时常发生。

1999年,人马驿道升级成了简易公路,单程为8个小时。遗憾的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公路状况,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5月,这里要经历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隔绝了此地除通讯外与外界的一切往来。

由于独龙江位置偏僻,几乎没有人前去旅游,所以这里的生态保存得非常完整。2015年11月,耗时4年改扩建的独龙江公路正式全线通车,大雪封路的历史将一去不返。

解放前,独龙族同胞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他们普遍过着采集野菜、捕鱼和狩猎的生活,铁器和金属用具都很少见,与外界接触很少。以物易物的年代,外族人可以用一碗盐巴从独龙族那换来三四张麂子皮,一口三尺铁锅就可以拿走三捧贝母。

直到1949年贡山解放,独龙族同胞才获得新生。1952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独龙族同胞才有了自己骄傲的名字-独龙族,并从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独龙江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龙族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在独龙江乡,即使最偏远处,只要有房屋的地方,屋顶上就插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边境地区,这等同于主权的宣示。独龙族乡亲们说,翻过一座山,那边就是缅甸,也有独龙族。我们是中国的独龙族,我们的生活比他们好,所以我们挂上国旗。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骄傲。

2010年初启动独龙江“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后,独龙江发生了空前巨变。政府为迪政当、孔当、熊当、普卡旺等村寨的村民们统一修建了新安居房。新安居房沿袭了独龙族房屋的外形特点,木门廊、墙壁上是木状拼接,每家门口有石子小道,还有自来水管。每户人家的门廊就如同展示台一般,有的晒了衣服,有的放着一套彩色的音响,有的停着摩托车,最常见的是放着一台洗衣机,主人们丝毫也不担心被盗的问题。

独龙族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人们远路出门,常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挂于树上或放于岩洞等处,留待回程时食用,过路人无论怎样饥饿,也绝不会擅自取食。即便是衣服等物品,也可放于路边,只要上压一块石头,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别人不会拾取的。

他们的粮仓大都建于房后,甚至离家较远的山上或地边,仓门上只横插竹条或木棍,从无被盗之虞。就算是离家外出,房门也是如此简单处置,绝不会有人私自进入的。

独龙人的生活离不开火塘。独龙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一切只能通过火塘边的口耳相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龙族人特有的火塘文化。无论什么情况,铁三角火塘下面那缕时明时暗的火焰是不会熄的。火塘是家庭的活动中心,每天的多数时候,在家的人都会围绕着屋子正中间的火塘活动-吃饭、喝酒、聊天、取暖、看电视…

独龙族人的服饰非常简单,无论男女都喜欢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颜色鲜艳,看起来就像是将七色的彩虹披在身上。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在解放前,独龙毯甚至是独龙族人唯一的服装,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独龙毯是麻料制成的手工艺品,一般成红、黄、黑、白四种颜色条纹。

普卡旺村,在一家门口看到一个独龙族的阿姨正在手工编制独龙毯。阿姨的编织手法十分娴熟,毯子很漂亮,民族特色鲜明。阿姨将麻线一端挂在门框上,另一端通过腰织机缠在自己的腰际,席地而坐,双手开始穿梭在线中。随着她两只手不停翻飞,一行行呈竖条状排列的彩布便织出来了。

朋友笑着告诉我们,独龙毯是独龙族妇女手工织的毯子,它的原材料是麻,将麻搓成线后,用多种植物的液体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一般宽约1米,长2米,是纯手工织成的。独龙毯从剥麻皮、纺线到按照图案纹线拴综,以至提综、引纬、打纬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如今,独龙毯从原先的生活必需品变成了逢年过节才会披上身的“节日盛装”,深受游客的喜爱。

独龙族婚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制,即同一氏族的男女无论有没有直系亲缘关系,均不能通婚。在以前,独龙族青年男女没有婚姻自由,他们的婚姻,从小就由父母包办,求婚的方式更是别具一格。

青年男女本人不出头露面,而是由男方的父母带酒专程去女方家里,一边喝酒,一边向女方父母唱求婚歌。如果女方父母同意这桩婚事,就回唱允婚歌。如果女方家父母不同意,则以十分委婉的歌词来表示拒绝。前来求婚的男方父母一听到拒绝歌,便会明白对方的意思,便会提着酒到另一家去求婚。

如今,独龙族的青年都崇尚自由恋爱。和其他民族不同,独龙族人结婚并不会举行隆重的婚礼,而是在亲事定下后,找个好日子让双方家庭围坐在火塘边聊天、吃饭、喝酒,大家开开心心玩上个一整天便算完婚。结婚数月后,丈夫还要陪同新娘带上包谷酒、猪肉等礼物到女方家看望,以表示对父母感恩。一旦有了第三代,每生一个小孩,女婿都要给岳父母家送上一件礼物,比如铁三角、锅子或镰刀。

独龙族是一个特别好客的民族。在独龙族的传统习俗中,普遍都保持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他们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很丢脸的事儿,他们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到家中就会热情款待。

在解放之前,独龙族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要纹面;而独龙族男子是不纹面的。独龙族女子之所以要在脸部纹上图案,是为求自保。她们为了逃避北边藏族土司强掳为奴的威胁,才用纹面毁容来抵抗。如今,村里纹面的传统早已消失,迪政当最后一名纹面师齐乃也已于2013年病逝。独龙族纹面女只剩下最后27位,她们成为外来游客及社会学家用镜头记录最多的对象。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独龙江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31 17:59 , Processed in 0.872475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