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放下忌讳,中元节让我们去欧洲墓地看一看…… [打印本页]

作者: 地狱魂    时间: 2016-8-18 12:46
标题: 放下忌讳,中元节让我们去欧洲墓地看一看……
放下忌讳,中元节让我们去欧洲墓地看一看……

生与死的距离,就在一线之间……







今天是中元节,也叫鬼节。这样一个原本属于祭祀的节日在电影和小说的渲染下多少添上了些恐怖的气氛,但其实,这只是一个祭奠先祖的传统节日。墓地与死亡,本身也都没那么可怕。

生与死的距离,就在一线之间。这种感觉在欧洲会格外明显,因为你通常怎么也排除不了和另一个世界近距离接触的可能。别怕,我说的只是墓地。
放下你对墓地的忌讳
在我们华人的观念里,墓葬之处阴气过盛,如果不是自信阳气十足,压得住邪,最好不要经过,更不要多呆。到了欧洲如果你还把这件事铭记于心,那基本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举个栗子,到了欧洲免不了要逛逛各大教堂的,但是可能你都没有意识到,除了周围神龛里历任主教的遗体,或者墙壁上名人的石棺,你脚踩的大理石地板,也经常是刻着名字与铭文的墓葬。意大利和法国等地的天主教堂往往还是给游客留下了不脚踏石棺的可能性,稍微注意脚下是可以找到可行的“通道”。
但是在英国这样的新教国家,无论是大名鼎鼎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是小地方的市中心主教堂,经常充满了只有地板石棺一条路可走的bug,不踩踏死人的地盘,就难得行进。一来二去,也就把国内那一套放下了。
不光是地板上不忌讳,很多教堂还都不讲究入土为安。随便走到哪一个小隔间,三面各有几个石棺,想想和这么多历史人物的遗体之间就隔着一块大理石板,是不是别有一番感受。如果恰逢教堂里灯光灰暗,游客稀少,半扇大门吱吱呀呀一关,对主没有信念的人多半要受点小惊吓。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地面墓碑
当然这种情景不可能发生在威斯敏斯特:寸土寸金的诗人角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挤满了著名文人的安身之所,多大的偶像可能也就露全名字那点待遇,下面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在另一群人的坟墓上走来走去。
不同的欧洲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1. 英国
英国人也是心大,圣保罗大教堂的地下墓室里不光有石棺,供游人休息午餐的咖啡厅就在附近。挨着石棺吃沙拉饮热汤喝咖啡,也是独一份。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这句话在新教国家真是体会的真切。
在各个中小城市,墓碑鳞次栉比的教堂墓园,动不动中间会开条路,上班下班都得跟死人们打个招呼。不然就乖乖去绕远。当地人都不介意,不管晴空万里还是阴雨霏霏,年轻人坐在墓园里谈恋爱,妈妈带着孩子们在墓园边的健身器械上玩耍,小流氓们坐在墓碑旁边喝着一罐又一罐的啤酒,泰然自若。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里挨着石棺的地下咖啡厅
2. 德国
天主教国家的墓室和墓园似乎更贴近于我们的一般想象,讲究格局,多些肃穆与敬畏。遥想第一次到德国参观柏林大教堂时,误入存放四个世纪以来近百具棺木的霍恩索伦墓室。正值下午临近闭馆时间游人稀少,不闻人声,光线暗淡,独自一人在百具皇室棺木中找路的经历毕生难忘。惊慌之中也没忘了赞叹一些精雕细琢、气势雄浑的棺椁。

霍恩索伦墓室一角
3. 意大利
意大利大名鼎鼎的萨沃亚家族安眠于都灵的Superga山上,地下墓室从入口到地宫的墙壁都装饰着白色、青色和浅褐色带有纹路的大理石,细致的打磨抛光,墓室正中的雕塑活灵活现,静谧之余富有艺术气息。

萨沃亚皇家墓室地宫中心
4. 巴黎
说到开放的墓园,就不得不提到巴黎著名的三大公墓:拉雪兹公墓蒙马特公墓蒙帕纳斯公墓。其中蒙马特公墓占地小,狭窄逼仄,悲情故事很多;拉雪兹公墓游人最多,地形起伏;而蒙帕纳斯公墓最像一个公园,整齐宽阔,晴日里适合散步阅读。

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公墓中安葬的名人太多,以至于每一个公墓的入口处都有可携带的纸板地图,供游客按图索骥。这也是一种让人乐此不疲的游戏,墓园里陌生人相遇也常常点点头,“哦就是这儿了”,或者彼此交流下探询的眼神,“找的好辛苦啊,你也找不着啊”。
让人想起小仲马在《茶花女》中的感叹——“在这个死人的城市里,就像在活人的城市里一样,街道纵横交错,如果没有人指引,很难辨清方向”。在蒙马特,茶花女的原型阿尔丰西娜小姐的墓前,还如同小说里一般,每日摆放着一小束白色的山茶花。“只要有一朵茶花枯萎了,我就按照吩咐另换新的,”出门时看到亲切关照行人离开的看门人,也想起小仲马在书中和园丁的对话。
游客的墓地艺术大比拼
墓园里不光有历史人物的可叹人生,也有各式各样墓碑的艺术大比拼,还有游客加入其中的行为艺术。
1. “Ricardo的猫”墓碑
很多作品都占领了巴黎大小景点的著名艺术家Niki de Saint Phalle,为已故友人在蒙帕纳斯的墓设计了“Ricardo的猫”墓碑,让原本严肃的墓园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

Ricardo的猫
2. 被唇印覆盖的王尔德墓
游人可以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虽然有限,但是格外引人注目。拉雪兹公墓里王尔德的埃及风墓碑由于游客献吻太多已经被玻璃罩了个严严实实,但是也并不妨碍痴男怨女们用小小的巴黎地铁票写下缱绻的字句,扔进玻璃隔档里。

因为唇印而一度面目全非的王尔德墓

“我亲吻你的脚因为我懂你的心” -游客在王尔德墓碑人像的脚上留言
3. 不同意义的“地铁票待遇”
同样有地铁票待遇的还有身处蒙帕纳斯公墓的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西蒙娜·波伏娃这一对终身伴侣,以及传奇歌手Serge Gainsbourg。人们在他们的墓前恭恭敬敬的放上一张巴黎地铁票,然后找一颗小石子压在上面。
不过同样是一方小小的地铁票,意义可大不同。对于Serge Gainsbourg,人们放地铁票是因为他在1959年制作的第一首热门歌曲《丁香站的检票员》是关于一名地铁检票员的。

Serge Gainsbourg墓前
而萨特和波伏娃墓上的地铁票,则是为了纪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为萨特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被地下军事组织袭击而爆发的左派大游行,队伍行进到伏尔泰大街时与警察发生冲突发生伤亡,示威者躲进关闭的Charonne地铁站这一事件。

萨特与波伏娃的合葬墓
要畅游欧洲墓地,除了要有不畏传统的心,多线条的历史知识,按图索骥的技能,最关键的,还是要熟悉那些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字对应的外文本名。比如有一次,我在已经很熟悉的蒙马特公墓转悠,寻找科学家安培。一位欧洲青年用不明口音问我Heine在哪里,懵圈之后我说我没听说这个人,然后对方懵圈,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默默的走开了。后来我用园里的地图成功找到了这位Heine,才发现原来是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大写的尴尬。
总之,如果你在逛完经典景点之余还有点时间,与其上街血拼不如找一个欧洲墓园安静的走走。在这一个个露天“博物馆”里,相信你总会有新的发现,心的感悟。




作者: zhaomingming    时间: 2016-8-18 12:49
鬼节没有咱们想的那么可怕
作者: 风墨语    时间: 2016-8-19 07:09
很少去往墓地之类的
作者: 163yyc    时间: 2016-8-19 09:06
生与死的距离,就在一线之间。每个活着的人最后都要跨越这一线。





欢迎光临 (http://zazww.com/~zazw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