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首歌里面的一句歌词是,“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后来,人们便用“十八弯”来形容道路的险峻崎岖。然而,在中国贵州有一条整整二十四道弯的路,不仅如此,它的每道弯都是急转弯,一个弯挨着一个弯,连30年老司机都畏惧。
贵州历来被称为“山的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说起贵州,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山多,偏远。其实不然,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许多令人咋舌的奇景。而晴隆二十四道拐便是其中之一。 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古时候被称为“鸦关”。雄、奇、险、峻是二十四道拐公路的特点。公路全长约四公里,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呈连续不断的“S”形排开 直至关口。站在高处向关下俯瞰,仿佛一条巨型长蛇扭着身躯,声势浩大的向关下冲去,气势惊人。加之周围一片草绿色,唯独公路是白色,更像是一条银色的蛇在爬行,颇有穿山越岭之势。 有时候,云雾缭绕,站在关上遥望远处,二十四道拐便像是一条长龙,环绕着山,盘旋而上,气势汹汹,直冲云霄。 从关下抬头向上望去,二十四道拐便突然立体化了,顺着斜坡,蜿蜒而上,不走近看,还以为是上山的一级级阶梯。一个又一个紧密挨着的弯道,看似无序,就像是谁顺手一扔,没有拉直的鞭子般稳稳地落在地上,弯弯曲曲;但其实又好像是有序铺开的,因为每一个“褶皱”之间的距离都十分紧凑。 二十四道拐,依山而建,四周全是山围绕着,陡峭的山路本就难以修建,更不要说像二十四道拐这样的,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了。光是遥望,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险峻,而它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明清时期,二十四道拐所在地是一个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处还修建了寺庙,茶亭等供路过此地的人们休息,后在民国24年开始修建公路二十四道拐,经过多次勘探,于次年完工,成为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二战时期,公路二十四道拐的作用愈显重大,当时美国的援华物资必须经过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战争前线,于是,二十四道拐成为了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物资运输任务,是滇黔线的咽喉部位。 也正因此,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想要截断这条起着巨大作用的生命线。最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军约瑟夫·史迪威受命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在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的要求下,带领美国公路工程队进驻贵州晴隆,对公路二十四道拐进行抢修,最后修建完成,也因此,蒋介石后来在重庆对此发表讲话时,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保留至今,二十四道拐便成了“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 放眼望去,整条公路就像心电图的波动,二十四个拐便是心跳的轨迹,有韵律的跳动着,不禁让人感受到其在历史中的命脉作用,也终于明白了它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的原因,这条“历史的弯道”,让人心生感叹。 就是这样一条公路,不仅仅因为其蜿蜒崎岖的身形和频急的弯道,还因为其厚重的历史身份,让人心生敬畏,不敢随意踏足去回顾那段艰难的历史岁月,驱车在二十四道拐公路上,即使是有着几十年行车经验的老司机也不敢掉以轻心,不得不减慢车速,缓缓而行,沿途是层峦叠嶂的大山。 向远处眺望,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云雾缭绕,气势恢宏。在这条生命线的关下,坐落着密集的房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便是它最好的守护者。这就是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一条雄奇险峻的奇路,既是中国抗战的见证者,也是历史变迁的承受者。沧海桑田,岁月飞逝,它就这样存在着……这条连30年老司机都害怕的道路你敢来尝试一下吗?感受一下转弯的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