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第一次见到郑恺[微博],彼时《奔跑吧兄弟》首季刚刚播出,因为一个屁,“小猎豹”迅速走红。那时的郑恺很瘦,走起路来喜欢左右摇摆,拍照时下巴总是不自觉地微微上扬,有那么点不羁。但交谈后,你会发现,他很实在。 再见郑恺,是十多天前,电影《影》首映当天。他依然很瘦,但比四年前精壮了不少,走起路来还是“垮垮”的。可能是久坐化妆的原因,进采访间前,他习惯性地将身体往后延展了几下。 这一天,郑恺的档期安排得很满:中午两家视频媒体的采访,下午电影发布会,晚上是首映礼,这也是他主演的电影《影》第一次大规模在国内接受观众的检阅。 私下里,他不是一个话多的人,能感觉到,他有些紧张。这些年,身经百战,采访和发布会都已是生活的常态,晚上的首映,才是那场考试。当最后一场电影放映结束,郑恺如释重负。这是他的亲友场,来的都是朋友和相熟的业内人士。 一晚上,收获的诸多褒奖,给了他更多的信心。虽然已近23点,但他依旧保持兴奋,“我一直都在等,终于有一个角色可以告诉大家,郑恺除了跑得快,也是会演戏的!” “公子哥”能演好也是本事 经过了几个小时的休息,郑恺坐到了记者面前,神情明显比前一天轻松了许多。他穿了一件黑色紧身T恤,将上身的肌肉包裹得更加明显。 “好开心!马上就要放假了!”这话更像是说给自己听的。从2014年至今,郑恺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完全没有工作的十一假期。 回想起头一天的首映,他依旧忐忑。其实在国内首映之前,郑恺刚刚跟随张艺谋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得到的大部分反馈都还不错,当然主要是对张艺谋导演的认可,因为他们很熟悉导演。中国观众的反馈目前还不多。”这个十一,对郑恺来说,像是大考过后的家长会,“我就准备在家刷一刷手机,看看大家的回馈了。”问他有没有信心?他笑笑:“对导演的信任嘛,总还是差不了。” 可能是以往的银幕形象太深入人心,也可能是本身的气场给人的印象,“公子哥”这样的标签被牢牢贴在了郑恺身上。就连他自己也会说:“别看我外表轻浮,其实内心沉稳。” 面对标签,郑恺不想撕掉,只想为它正名。“中文‘公子哥’这三个字,说出来好像就有点贬义。但其实,纵观古今中外,我举几个例子:钢铁侠,有钱又帅,还会搞科研,绝对的公子哥,但是极具人格魅力,所有男性观众看完都喜欢到不行;007是不是公子哥?一定也是!‘公子哥’其实是男人有魅力的一种表现。我想演绎的就是这样有魅力的男性角色。当然,我还没有演到像钢铁侠、007这样的角色,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归结于作品,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剧作。” 他反而觉得,“什么都会演”并非是衡量好演员的唯一标准,能在一条戏路上演出特色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证明。 演员本身就是多变的 从第一季《奔跑吧兄弟》开始,郑恺就因为速度快,获得“小猎豹”之称。随着每一季游戏的设置以及新队员的加入,“小猎豹”在速度上的优势似乎没那么明显了,“一到要比速度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环节来了。这个环节如果我不拿第一,就太丢人了,自然会有压力。”在郑恺看来,如今综艺节目中的配置已经成了观众的收视习惯,没必要在人设上求新求变,“大家就是每个礼拜,想看这帮人出现一下。” 郑恺不否认,自己是因为参加综艺而成名的,“综艺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当初去参加的时候也没想到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有了影响力,是一件好事,郑恺也因此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下到3岁小孩,上到70岁老奶奶,都认识我们。而如何利用流量资源,转化成影视作品的观众群,是我此时正处的阶段,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有人说,综艺带给艺人曝光度的同时,也正在摧毁一个演员。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个演员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在综艺中的模样,郑恺却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不必排斥。演员嘛,本身就是多变的,观众只有看到演员的多变,才会知道他是好演员,综艺和影视也是不同类型的变化。” 《影》中,有大量郑恺和邓超[微博]的对手戏,“别说观众了,就连我和超哥一开始都会笑场,因为太熟了。但是我们没有因此而担心,知道作品本身带给角色的内容很丰富,不会让观众有空间和空隙,把我们综艺中的形象塞进去。” 没必要什么事都做老大 年初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郑恺评价自己是“差不多”先生,不喜“拔尖”,“差不多精神不是不奋斗,而是当你努力了很久很久,却依然达不到你想要的那个遥远的目标时,是不是可以换个方法再试试?或者先缓缓,咱不要那么急。” 其实郑恺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但此前,能被称之为代表作的作品并不多。就连这次他寄予厚望的《影》,也并非是第一男主角。 “除了‘差不多精神’之外,我还有另外一个精神叫‘老二精神’。”说完,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未必什么都要当老大,老大很累的。”在郑恺眼中,跑男兄弟团里,邓超是绝对的大哥,“他付出最多,为了这个节目很拼、很苦。同时,他也需要付出更多精力来覆盖他的综艺形象。他要拍更多的好作品,来证明他是好演员。” 从新人开始,郑恺就一直站在主角身边,“慢慢地发展过来,我知道配角比主角更有戏,所以不用抗拒。发展到现在,人家让你演个配角,哇,那太好了!” 这几年学会了思考 以前总有人问郑恺:你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他会答:不知道。 “可能也是年纪小,我就觉得只要把每一个工作完成好就行了。”这几年,郑恺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开始“思考”了:我到底要干什么?我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什么? “比如前两年环境有一些浮躁,大家选择事物的标准都变得有些模糊了,就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成了准则。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员、导演、编剧势必都会被左右。”郑恺承认,自己也被左右过,“说得通俗点:我不接受,有的是人接受。” 于是,他有了一个小目标:严谨认真地创作。“从剧作源头的创作、制作、成片、宣发,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跳脱出演员的本职工作。我也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尝试演员外的工种。”有些人变成了导演、有些人变成了编剧,而郑恺选择做出品人和制作人。“一部戏的风格、影响、手段,都是制片方的意愿,虽然大家最后会把功劳和诋毁都扔给演员,但这是所有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所以我希望组建一个团队,大家的思维能在一个高度上去工作。” 今年,郑恺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作为出品人和制片人的电视剧《也平凡》正在制作中。这期间,郑恺遇到了问题,“我提出一个想法,作这个决定就会面临着一个投资人的撤资。但我还是坚持秉承着初心,果然投资人撤资了。”同时他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是那种自我价值体现的成就感。” 生活决定只能“一见钟情” 2016年,郑恺工作了361天,剩下5天有3天在养病,那是他最忙的一年。2016年之前,郑恺的父亲还不会用微信,他也很少跟家人交流,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父亲老了。 他感叹,智能的应用让人与人沟通起来更方便。物理时空上无法做到的陪伴,在精神层面上完成了。“我们家有个群,除了养生知识,也时不时有我的报道,大家就会在群里讨论。一旦有电影上映,也会全家人一起去看,这在我们家是一个传统,就当做是一项外出活动了。” 郑恺说,以前自己很少和家里人通微信,每天也只是看看群里的聊天内容,现在他会变得更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