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推理·驚悚] 《谁是娄·肖荻诺》作者:[意]奥塔维奥·卡佩拉尼【EXE】【原创】

[复制链接]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1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是娄·肖荻诺》(后文简称《谁》)是一部风格新颖的以黑社会为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它于2004年底在意大利问世后,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喜欢。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外也取得了成功。
  作品的主要阅读群体是年轻人。一位意大利网友的评论或许代表了他们中许多人的想法:我并不懂文学,不懂那些历史的、沉重的东西。我所知道的只是这是一部让我开心、引我发笑、让我暂时忘记一切烦恼的作品。的确,幽默、诙谐、平民化是这部作品的主要特点。很高兴这部作品也被介绍到了中国。主题沉重的那些大部头作品或许已经让我们读者的神经难以承受了,所以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把那些一本正经的东西丢在一边,“庸俗”地笑上一次吧!
  《谁》的作者奥塔维奥·卡佩拉尼(Ottavio Cappellani),1969年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他是《西西里日报》的一名专栏作家,此前一直名不见经传。《谁》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出版也让他在意大利文坛崭露头角,成为意大利新一代作家中风格鲜明的一位。
  1985年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突然病逝,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从那以后,意大利文坛再也没有找到领军人物,没有了在世界上,甚至在欧洲有分量的作家。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阿莱桑德罗·巴里柯(Alessandro Baricco)等作家努力支撑着意大利文学的大厦。现在,以卡佩拉尼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的成长,让人们看到了意大利文学复兴的希望。
  用方言写作是卡佩拉尼的主要写作特点,同时也是这些新一代作家的一个重要特色,比如用巴里方言进行创作的尼古拉·拉乔亚(Nicola Lagioia)以及用普利亚方言进行创作的弗朗切斯科·德秋(Francesco Dezio)。用自己的家乡语言——卡塔尼亚方言写作,使卡佩拉尼如鱼得水,人物语言对话成了《谁》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作品也由此充满了平民和喜剧的气息,为精细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让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故事的主要情节:西西里,卡塔尼亚,在米姆舅舅破旧的杂货铺里发生了一起劫案。一位宪兵队长被劫匪开枪打死。在卡塔尼亚,不被黑势力保护的商店是经常有劫匪光顾的,但无论如何,绝不可以杀死警察,这不符合道上的规矩。因此这件事惊动了当地黑社会头目萨尔·斯卡利。他的外甥,托尼,最大的爱好就是在自己的花园里不厌其烦地举行烧烤聚会,其中一位固定的客人是他的邻居和好朋友,吉他手尼克·帕伦伯,而这个尼克正是这起劫案的主要嫌疑人。同时,在美国,享有声望的肖荻诺家族拥有自己的一家电影公司,制作并在美国各地播放电影,经营得非常好。可是突然一天,在他们电影拍摄的现场发生了爆炸。于是在美国即将开始一轮新的黑社会的火并。娄·肖荻诺被他的爷爷——家族的大家长——送到了西西里的卡塔尼亚,目的是为了保护他,让他远离这场纷争。而在卡塔尼亚,迎接娄的正是萨尔·斯卡利。萨尔·斯卡利派娄去调查那起劫案,事情由此变得复杂。让一位客人去调查这样棘手的案件并不合规矩。气愤的老娄·肖荻诺从美国赶到卡塔尼亚,却发现了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阴谋,发现自己的家族已经卷入了美国和西西里各个黑势力的利益纷争当中……
  故事的主要场景是在卡塔尼亚,但也有对于纽约、罗马等地方的描写。所以人物的对白也是以卡塔尼亚方言为主,中间穿插着标准意大利语、罗马方言、那波利方言,以及大量的美式英语等等,这其中有许多是日常生活用语,甚至有很多的脏话、黑话,登不得大雅之堂,而就是这些词汇使小说显得特别地平易近人,如实地反映了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人们的迥异的生活。整本书就好像是语言大拼盘一样,为了方便阅读,作者甚至在小说的最后附加了一个卡塔尼亚方言与标准意大利语对照的词汇表。这种语言的大杂烩把作品的喜剧特点极致地表现了出来,使读者即使在读一个在内容上没有什么意思的情节时,联想着人物说话的表情、他们的手势以及他们意大利语和英语混合式的发音,依旧会被逗得前仰后合。《谁》也由此不仅吸引了卡塔尼亚的读者,还吸引了意大利其他地区的读者,这是作品在国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电影特色。各个场景的转换就像切换电影镜头一样,后一场景往往与前面一个没有任何的联系,如在序幕中,整个篇幅描写的都是美国的故事,而接下去一章,镜头马上转到浑身是血的尼克,转到了卡塔尼亚的大街上,下面一章又切到了托尼的花园里,说起了他的烧烤聚会……多条线索同时展开。一幕一幕好像电影镜头一样,频繁变换,有时让人摸不到头脑,故事情节也连接不上。但故事就在这一幕一幕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到了最后,整个故事,所有不同的镜头都自然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阅读这部作品会让读者联想起许多黑帮喜剧电影,如盖·里奇(Guy Ritchie)的《两根大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和《偷拐抢骗》(Snatch)、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tino)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以及加利·格里(Gary Gray)的《黑道当家》(Be Cool)等等。无论是盖·里奇拿手的角色独白,还是昆汀擅长链式叙事风格,在《谁》中都能找到一丝痕迹。不夸张地说,这部作品可以不用做多少修改,就可以直接作为剧本而搬上银幕,所取得的效果就是一部跟上述电影风格类似,再加上意大利独有喜剧元素的更上乘之作。
  在内容方面作者也是紧扣电影这一娱乐元素。老娄·肖荻诺就是靠一家电影公司洗黑钱,所有的事情都由电影而起。各色电影界的伪专家,如疯子导演莱昂纳多·特兰特,他的一个接一个白痴、搞笑的电影剧本;在罗马电影首映式上出现了各色影评人物,就连卢克斯影业、美杜莎影业等,这些真实的电影公司也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参加首映式;在烧烤聚会上,托尼和莱昂纳多甚至直接聊起了马龙·白兰度儿子涉嫌的谋杀案;喀麦隆·迪亚兹、乔·佩西、詹妮弗·洛佩兹、雪儿等等这些曾经或者现在当红的影坛、歌坛明星在作品中都被直接提到。所以这是一部“现实”的、娱乐的小说,再加上烧烤、洗黑钱等年轻人中意的东西,它又成了年轻的、充满活力的作品。这是作者成功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小说里人物繁多,个性鲜明。其实作品篇幅并不长,但就是用这有限的笔墨,卡佩拉尼勾勒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主角人物,如心疼孙子、家庭为重的老一代黑帮代表人物老娄,嗜杜松子酒如命、有干劲、易冲动的小娄,迷恋烤肉的理发师托尼,爱臭美、心狠手辣的地方头目萨尔·斯卡利;配角人物,如杜乔、奴乔、农乔,萨尔舅舅三个愚蠢、傻里傻气的手下,托尼理发店里同性恋一样的两个帮手,托尼的七大姑八大姨,疯狂导演莱昂纳多等等。就在卡塔尼亚的夜幕中,罗马的高级宾馆中,曼哈顿豪华办公室里,这些人物带着自己独有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纷纷登场亮相,演出了一场接一场的好戏。
  卡佩拉尼并不是想写一部深刻的作品,但在小说的最后,老娄那一连串对往昔的回忆中,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隐藏在前面一系列“闹剧”后人们的一些怀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几许无奈。意大利从来就不缺乏辉煌、深刻和沉重,几千年前伟大的罗马帝国,之后的外族入侵,灿烂的文艺复兴,半个世纪漫长的独立运动,黑暗的法西斯专政……这是一个肩负着沉重历史的国家。可是就是在这些荣耀、这些沉重、这些苦难之后,意大利的人民却形成了令人惊讶,甚至让人感到迷惑的乐观精神,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从不唉声叹气,从不冥思苦想:也许这就是意大利不会像德国一样出现伟大哲人,而只会诞生无数浪漫诗人的原因吧!往日的辉煌,近代的苦难都深埋在大脑的深层,铭记但很少被触动。《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虽然描写的是黑帮争斗,但从整部作品中流露出的却是意大利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特征。就像作品最后,在萨尔舅舅死后,托尼和小娄在车里听着音乐、载歌载舞时所说的:放一盘CD!生活还是得继续!
  如果阅读作品后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那当然是可喜可贺;但如果你挖不到那么深,想不到那么多,又如何呢?享受作者字里行间给你带来的快乐就足够了!这不正是小说所要告诉你的深刻的东西吗?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俺下过您的E书了,谢谢啦 。。。查看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30 02:31 , Processed in 1.557739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