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口码头 4 古州码头的兴建源于商业的兴起。自清代直到民国,榕江古州城沿江先后建立了车江码头、接官厅码头、豆芽滩码头、江西码头、大码头、小码头、陡码头、牛皮窖码头、将军岩码头、大河口码头共10个较大规模的码头。 作为榕江码头最具典型的代表,大河口码头位于都柳江与平永河、寨蒿河交汇处,它在我县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大河口码头就是整个榕江商业发展和古码头兴衰的缩影。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曾为广东会馆专用码头,是10个码头中临江面最大,也是停靠船舶和吨位最大的码头。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省船务处投资160万元(旧币)进行扩建,2001年投入140万元进行改建,是目前10个榕江古码头中唯一还能使用的码头。 大河口代表多种文化。其中,商贸文化:大河口码头是江南八百州之一的繁荣景象的重要存在点,榕江因商业的繁荣昌盛,得以“小南京”之美称。水运文化:光绪二年(1876)古州兵备道易佩绅设“义渡”于此,称为“南渡”。晚清自民国,榕江(民国二年之前称古州)水运盛况空前,都柳江水系上下船只,云集三江河口,江波如鳞,灯火显隐,彻夜不歇,故有“三江渔火”奇景。红色文化,大河口码头是红七军进入榕江的登岸位置。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经大河口渡江攻占古州城,几日后,红七军撤离古州,又在此渡口登船,与榕江民众依依昔别,顺流而下从江,转战广西。 1930年5月4日,红七军离开榕江,回师右江。当地船工张桥生(后随即参加红军)、刘洪坤及数十人驾驶五十余只大小木船,载着红军伤病员和辎重从大河口出发,沿都柳江下行,大部队在船队左右沿岸行进护卫。榕江贫苦群众到江边送别红军,依依不舍。苗侗祖源迁徙文化:苗侗祖源登入点,苗侗祖源进入榕江。 古州诸多码头,既是一部反映榕江发展史,也是一部乘载榕江文化史。它们为黔桂水上运输提供极大便利,并力促古州民族经济的阔步发展,几百年来形成的榕江古州多元融合的商业文化,这种“团结协作、融合竞争”的文化对今天的我们脱贫攻坚、奋力赶超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大河口码头的重建,弘扬榕江古州优秀传统文化,激励榕江人民奋力赶超,结合新时代榕江脱贫攻坚产业部局,将古州商业文化与脱贫产业功能相结合,建设集特色商业码头文化、艺术产品、文创产品与农特产业展示与营销一体的大河口古码头建筑群。大河口采用“旅游+项目”模式,以项目带动码头旅游经济发展,发展码头文化景观,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大河口码头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7340.15平方米,建有7栋徽派主体建筑物,连廊、熄火台、3座牌坊、4座龙像、碑文、古门、狮像、瞭望台、两座亭子、文化墙等17个类别构筑群。码头城楼内入驻书吧、咖啡吧、演艺吧、茶餐厅、文创产品设计营销、书画摄影作品展示等经营者或企业,建设为榕江古州文化营销、文艺展示、文化休闲综合体。 大河口码头传统建筑和江上特色风景为榕江添上又一抹文化与自然结合的风采,“文化+旅游”是大河口不变的初心。 5 乌公侗寨 乌公侗寨,侗语称“Simc”或“Nyal simc”。据清光绪《古州厅志》记载,乌公建寨约于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当时叫乌工或乌弓,古时称“乌工”,即用手弹乌黑墨线的建房师傅工作的地方,解放后改称为“乌公”。乌公侗寨是侗族典型村寨代表,是贵州省魅力侗寨,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它位于榕江县寨蒿镇北部,距离县城5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它地处雷公山脉的籁子坡脚,四面群山环抱,海拔380米,清澈的瑞里河水蜿蜒绕寨前而过,侗家木屋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掩映在古榕翠竹之中。它是环雷公山苗风侗韵旅游精品线上一颗闪亮的明珠,是榕江四十八侗寨旅游文化的瑰宝。2011年被贵州省侗学研究会评为“魅力侗寨”,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竹米节”、“烧鱼节”、六月六、吃新节、过侗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乌公侗寨非常适合夏天的露营与自然亲子教育,被游客评为最美露营基地,也是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最佳拍摄地。乌公自古以来,能工巧匠多,尤以木匠居多,户户植树造林,代代传承工艺,木构房屋建筑技术,技术上精益求精,工匠们年年岁岁学习和传承技艺,传统工艺后继有人,为此,素有“鲁班后代的木匠村”。建造房屋依山就势,国地制宜,结实稳固,美观大方,居住舒适。基于深厚的木作文化历史,目前,乌公建成了木作主题展览馆,将村寨百年来木作技艺、木作生活深度梳理整合,在乌公可以看到木匠精湛的木工技艺和作品,还可以当地体验木匠和木制作品。 近年来,乌公侗寨强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实施村寨观景台、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建设,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实施,完善村寨太阳能路灯、串户路、公厕等基础服务设施,积极培育露营基地建设和木作坊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巧手木工匠、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务工建设、发展农家乐和客栈、出售农副产品、举办民宿活动等方式,大量吸引游客参与。2017年以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330人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乐里斗牛城 7 乐里七十二侗寨斗牛城位于榕江县北部,距乐里镇政府1公里,是集斗牛文化、侗族民俗文化、种草养畜农业观光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综合体,斗牛城是贵州七十二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打造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项目,有能容纳5万人的全亚洲最大斗牛场。 乐里七十二侗寨斗牛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七十二侗寨的侗族同胞们就崇尚牛文化,信奉“牛斗人和”这一理念,七十二寨以一个寨子共同饲养一头勇猛好斗的牛为荣!相传很早以前,境内相邻的两个寨子之间总是因为耕地纠纷而引发斗殴,几个寨子的寨老便商量出了用牛代表寨子与另一个寨子决斗来解决纠纷。因此,在七十二寨侗族人民的眼里,牛不仅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劳动力,更是给寨里带来平安和睦的吉祥物。这一头被寨子共同饲养的牛称之为“众牛”,众牛的有无直接体现了一个寨子团结与否。因此,要是某个寨子没有饲养众牛,那就说明这个寨子的人还不够团结,也没有可以代表寨子解决纠纷的战斗力,那可是要被其他寨子的人“洗刷”的。“洗刷”是指拥有众牛的寨子将自己的牛牵到没有众牛的寨子里去炫耀一番,并在寨子里进行踩歌堂、吃寨老宴、捉鸡、捉鸭等一系列趣味游戏的活动过程。故“牛斗人和”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乐里七十二侗寨还保存着古老的恋爱习俗—爬窗探妹,民族服饰造型美观、工艺精巧,侗族雕楼历史悠久,保存完整。 近年来,榕江县积极引进贵州开山爆破集团注册成立了乐里七十二侗寨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充分激发群众积极性,群众以土地、“特惠贷”入股等方式参与景区开发建设。通过开展“三变”改革,2016年以来,共吸收80户农户参与项目投资400余万元,带动景区沿线沿线村寨群众35户种植金银草500余亩,户均年增收入3500元左右。同时,带动当地69人长期从事建筑行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带动经常性参与旅游项目建设辅助从业120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通过客栈、餐饮和百货零售,带动当地92人从事旅游配套服务行业,全镇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8 小丹江苗寨 小丹江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脚下,是贵州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2014年,被国家民委列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村寨”,是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的“环雷公山旅游精品线”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自驾游的首选地。 小丹江依山而座,旁水而落,小河围绕而过,四面环山,青山竹林苍翠环抱,自然景观奇异无比。“七姊妹打岩”、“雷劈岩”、“鸡冠岭”、“嗓子洞”、“四道瀑”、“凉风亭”、“龙塘”等景观星罗棋布,原始森林层峦叠嶂。小丹江沟壑纵横,林木葱茏,森林覆盖率达83%,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小丹江所在的雷公山素称“植物基因宝库”,是许多种古老生物的“避难所”。经考察境内生物种类近2000种,动物132科518种,国家保护动物23种。无污染的绿水青山,清新湿润的富氧空气,使小丹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心灵家园”。 小丹江堪称“百节之乡”。民族节日几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是招龙节、祭桥节、吃新节、苗年节等。小丹江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竞艳,夏季万木争荣,秋季堆金积玉,冬季银装素裹,是个令人魂牵梦萦的绝佳旅游之地。 小丹江是“贵州省旅游扶贫示范点”。近年来榕江县大力发展旅游,由政府牵头,百姓积极参与,合力建设小丹江,实现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贫困户通过参与小丹江景区建设,自营民宿客栈农家乐,发展小丹江乡村讲解员,销售榕江特色旅游商品等实现了收入增收。 小丹江已经发展多家民宿、客栈和农家乐,其中星空客栈和田间学堂已获得贵州省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称号。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小丹江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客栈农家乐的建设中。以小丹江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为底,侗家特色木屋为笔,小丹江处处是精致典雅、优品服务的客栈民宿。 小丹江山水相依,农耕文化深厚,因此旅游发展定位以美丽的自然和田园风光为依托,通过发展民宿、独特风格的休闲农庄、酒店、民族风情演艺场等,并结合榕江文化旅游区的资源,将小丹江整体打造成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及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的康养小镇。小丹江作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结合小丹江优秀的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以及温泉资源,目标建设为“最佳疗养基地”、“最佳康养基地”、“最佳负氧离子疗养基地”。
|